【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工程師潛力無窮,好好的正業不做跑去做副業,結果發展還很好,以下為你介紹四個工程師,無心插柳卻成功把網站架起來,大家學起來,一起來增加被動收入吧,GOGOGO!(責任編輯:鄧天心)
公眾號:矽星人 guixingren12
你一定用過 Google 吧?有沒有覺得這個頁面極其簡單,彷彿一個工程師就可以做出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個頁面背後有個名叫 Google Web Servers 的服務,有著上百人維護。
不僅如此,有來自上百國家或地區不同宗教和民族的員工和用戶來討論這個網路的門戶應該長什麼樣,遠不是一個工程師能夠勝任的。
但是也請不要忽視一個工程師的力量:因為在網路上,確實有不少高流量、頗為成功的網站,反而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在運營的。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幾個。
4chan:網上的「垃圾桶」
4chan 對於當下美國很大一部分年輕(男性)的影響力是有目共睹的。
令很多人感到驚訝的是,這個已經成為網路上最大的垃圾桶網站,最開始其實只是個無辜的二次元論壇而已。
克里斯多福·普爾 (Christopher Poole) 是個漫畫迷,因為對經常上的論壇感到不滿,想要自己做個網站。
2015 年,年僅 15 歲的普爾找來了日本著名二次元論壇 2ch (Futaba Channel 雙葉論壇) 的源代碼,將其翻譯成英文,上線了一個新的網站,命名為 4chan (四葉論壇)。
4chan 不斷發展壯大,在創立後的幾年時間裡增加了許許多多非動漫的版塊,比如電子遊戲、槍支、汽車、體育,甚至是許多成人版……。
這些版塊和內容,也讓 4chan 刺破了二次元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隔膜,吸引到了更多非宅用戶,但網站總體上還是比較宅的。
從創始直到 2015 年,4chan 的主要運營者就只有普爾一人,但其 Alexa 排名不斷進步,從 2010 年的 700 左右爬升到了今天的全球第 383 名(美國 148 名)。
對於一個總體上比較宅的網站來講,這個排名可以說是相當優秀的成績了。
2015 年,普爾將 4chan 賣給了一開始的模仿對象 2ch 的創始人——西村博之。
4chan 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因為在這個論壇上,在意識形態和政治光譜上相去甚遠的兩個版塊,居然可以同時存在。
4chan 用戶可以在一個子版裡嚴肅探討 LGBT 在社會中的存在現狀,也可以在另一個子版里大罵別的用戶是 faggot (對同性戀者的侮辱詞彙)。
如果你進錯了版塊,就不要怪別人很黃很暴力了。
一個典型的 4chan 文截圖:
也正因為 4chan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只有 Moot (普爾在 4chan 上的網名)一個人看管,網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志願版主來輔助維護。
而 Moot 通常不會對這些版主的意識形態加以干涉,造就了一個可以同時存在於陣營九宮格上任何位置的 4chan。
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 4chan 的政治版塊 /pol/。
這是一個在政治光譜上嚴重偏右的版塊,上面堆滿了各種謠言、陰謀論和 Pepe 青蛙梗。
前面提到,4chan 對美國年輕男性的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在這個網站上的用戶畫像就是所謂的「沉默的大多數」,也即那些在過去自由派的語境下無法發聲的,擁有投票權的美國人。
而川普的上任鼓勵了這些人發聲,他甚至公開談論那些在 4chan 裡出現過的陰謀論——一種赤裸裸的狗哨政治行為。
比如在 4chan 裡誕生的 QAnon 運動,也進入了川普的競選集會。
很難想像,4chan 這個最初只有一個人運營的二次元網站,能對美國最高行政長官和美國政治生態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
至今 4chan 都對營利不太有興趣,只靠廣告和捐助賺一點點錢,一些評級網站還是認為,如果全面商業化,4chan 的價值將達到七億美元(約新台幣 210 億元)。
Urban Dictionary:當代生活辭典
同樣作為網路流行文化的產物,Urban Dictionary 比 4chan 正經多了。
字面翻譯為「城市辭典」,Urban Dictionary 的主要功能其實是幫助網友理解那些最新出現的「網路俗語」。
據《紐約時報》,這個網站的用戶平均年齡在 15 歲~24 歲之間。
是的,想要跟上最新流行熱詞和熟知每一個流行詞的縮寫真的很難,即便對於出生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也是如此。
一個典型的 Urban Dictionary 頁面,包括詞彙、全稱、釋義、例句以及上傳者。
1999 年,還在加州州立理工大學 (Cal Poly) 一年級讀電腦的亞倫·佩克曼 (Aaron Peckman) 創辦了這個在線辭典網站。
當時他的工作模式是找來流行詞,寫一個很瞎的釋義,然後上傳到網上,博自己和同學一笑。
從學校畢業後,佩克曼加入了 Google,與此同時一直運營著自己的網站。
工作了兩年後,他覺得在 Google 工作還是不如自己做項目好玩,於是辭職開始全職做 Urban Dictionary。
網站不賺不虧,微小的收入主要靠廣告和賣周邊,倒是足夠他營生並繼續維護網站。
說佩克曼預知了社交網路的流行可說是瞎碰到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在這個社交網路上不斷誕生新的熱詞的時代,他的網站對於人們跟上流行的節奏是至關重要的。
Urban Dictionary 甚至幫助了執法機構辦案。
2003 年,一個英國法院在審理一起涉及說唱歌手侮辱性歌詞的案子時,法官為了理解歌詞「Shizzle my nizzle」的意思 (for sure,當然)不得不場外求助 Urban Dictionary。
2011 年,美國有個人拿了一支磨掉了序列號的槍造訪槍店,結果被沒收。這個蠢貨跑到 Facebook 上威脅店主,宣稱要「murk」他。
店主報案,聯邦特工發現這個俚語有著生命威脅的意思,果斷起訴並將嫌疑人逮捕。
在庭上,特工出示了 Urban Dictionary 上的截圖,促成定罪:
差不多那會兒,由於 Urban Dictionary 經常高調出現在類似的案子中,也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
2011 年 3 月的網站數據顯示,僅 30 天時間裡就有近 7 萬人提交了 7.6 萬詞條,超過 3,500 人註冊為志願編輯,幫助修正詞條的釋義。
和 Moot 對 4chan 的放任不完全一樣,佩克曼還是希望保護他這麼多年來的心血。
他給網站定下了幾條規矩,確保網站真實準確地還原一些俚語的含義,同時不對特定膚色和宗教人士產生歧視。
今天,Urban Dictionary 仍然是網路上的一個獨特的存在,Alexa 全球排名第 457 (美國 221):
本來有著極強惡搞成分,卻被不少美國聯邦機構用來輔助辦公。比如美國車管局 DMV 允許車主自定義車牌,會引用辭典的釋義拒絕侮辱性詞語。
連 IBM 都曾經動過歪心眼,用 Urban Dictionary 訓練它的沃森人工智能 (IBM Watson)。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訓練出來的 AI 滿口髒話,IBM 員工只好刪除了這一部分的記憶。
與此同時,Urban Dictionary 實現了非常不錯的增長。
由於公司是佩克曼的私有財產,他沒有吸納外部融資,也無需對外透露賬目,不過他曾告訴《紐約時報》網站(收入)的增長非常穩定。他本人現在居住在舊金山。
佩克曼表示,身在矽谷,總會有上市的誘惑,但他權衡之後認為,那樣做的話會讓 Urban Dictionary 失去其獨特之處和吸引力。
不過在評級網站看來,Urban Dictionary 至少值兩億美元(月新台幣 60 億)。
Instapaper:稍後閱讀,稍後也不會讀
曾經是最優秀的「稍後閱讀」產品之一,Instapaper 的發展幾經波折。
不過在發展最快、最受用戶歡迎那段時間,它一直是其開發者一個人的寶貝。
Instapaper 的最主要功能是保存一個網頁上的全部內容,然後呈現給用戶一個離線的,版式統一併去除掉多餘的視覺效果、廣告和非正文內容的版本。
這個版本只保留有用的內容,而且可選配色、字體和字號,版式護眼,利於閱讀。因為以上這些功能,Instapaper 成為了很多人閱讀資訊的首選。
2008 年,馬克·阿門特 (Marco Arment) 還在 Tumblr 當 CTO,管理這個圖片博客社交產品的整體開發運維工作。
阿門特是個精力充沛的高級工程師,日常工作之餘,他還有自己的小項目:
一個能夠從網頁上保存內容的小插件。
花了超過 100 小時進行開發之後,Instapaper 終於在 2008 年 1 月上線了正式版,立刻得到了業界大咖約翰·格魯伯 (John Gruber) 和知名媒體 TechCrunch 的好評。
那年夏天,蘋果正式上線了 App Store,Instapaper 也很快發布了對應的 App,上了蘋果推薦頁,並獲選《時代》周刊的 2008 年十大 iPhone App 之一。
2009 年,阿門特推出了 Instapaper 付費版,立刻登上了 App Store 付費應用榜的第二名。
大獲成功的 Instapaper 最終改變了阿門特的職業規劃,他於 2010 年離開了 Tumblr,全職研發 Instapaper,同時自己主持了一個播客 Build and Analyze。
他在 Instapaper 上花費了很大心血,為它逐漸增加新功能,讓它有一個優秀的獨立 App 應該有的樣子,包括賞心悅目的視覺特效。
他還自己開發了一個基於地理圍欄的內容後台自動同步方案,有效地提高了產品的用戶體驗,讓 Instapaper 成為當時逐漸擴大的「稍後閱讀」市場上的標杆產品。
2011 年底,Instapaper 已經擁有超過 200 萬註冊用戶。
由於上線付費版較早,產品也為阿門特帶來了不錯的收入。
截至當時,公司由阿門特一人運營,沒有任何外部融資。
2013 年 4 月,創業機構 Betaworks 從阿門特手裡買走了 Instapaper 的主要股權。
差不多那一個月的時間裡,阿門特創造了作為創業者的紀錄:短短 5 週時間內退出了三家自己創立的公司。
Instapaper (主要股權出售給 Betaworks)
The Magazine (在線雜誌,出售給雜誌當時的主編)
Tumblr (雅虎 330 億台幣接盤)
之後 Instapaper 幾經易手,現在在 Betaworks 的旗下有一個專門的團隊負責運營,也翻新了幾次用戶界面。
2016 年,圖片社交巨頭 Pinterest 收購了 Instapaper 及其團隊,然後宣布將其免費提供給用戶使用。
2018 年夏天,Instapaper 從 Pinterest 剝離,由新成立的 Instant Paper LLC 運營,團隊還是 P 站收購其之前的團隊。
獨立化的消息或許令一部分老用戶感到欣慰,但一個尷尬的事實是:在 Instapaper 之前,許多基於「打造更好閱讀體驗」而出現的產品現在都活得不太好,就連 Google 都關閉了備受歡迎的 Google Reader。
社交網絡的流行,對網友獲取和消化的新聞習慣帶來了極大的改變。
存了稍後閱讀,結果是稍後也忘了讀。
Instapaper、Pocket 這種閱讀產品已經過時。
新一代的閱讀產品都有機器算法驅動的推薦系統,內容也趨向碎片化和「標題黨」(Sensationalism)。
嚴肅閱讀沒有死,只是縮小到了特定的核心讀者群。
而這個群體的萎縮,意味著 Instapaper 們今後的日子不會像過去一樣紅火了。
雖然幾經易手,Instapaper 的估值還是保密的很好。比較合理的估算,在最紅火的那幾年,這家公司至少值上億美元。
Techmeme:科技新聞一網打盡
2005 年,蓋博·里維拉 (Gabe Rivera) 還是個英特爾的工程師。
他仿照 Google News 的新聞聚合模式,上線了一個名叫 Tech.memeorandum 的網站。
一年後,他把網站改名為 Techmeme,意即匯集科技行業所有消息。
嚴格來講,Techmeme 不算「單兵作戰」的網站,因為從 2008 年開始,里維拉就已經聘用編輯來人工審核,和編輯那些通過演算法聚合而來的新聞。
到今天,網站一共聘用過 25 名編輯。
上線了 13 年之後,Techmeme 仍是一個極為簡單的網站。
它在網站首頁上呈現當天最重要的幾條科技新聞,呈現的格式是標題和鏈接、一張頭圖、一段純文本摘要,然後補充其他新聞網站對同一新聞的報導,以方便不同閱讀偏好的讀者(這一點和 Google News 頗為相似)。
當然,如果你更喜歡按照新聞發生的時間先後閱讀,Techmeme 也有有一個純時間流「river」:
除了呈現新聞標題和連結之外,Techmeme 還設有一個媒體和記者榜單,統計一段時期內哪個媒體的記者被 Techmeme 收錄的較多,然後留下該記者的 Twitter 用戶名,方便讀者直接在社交網絡上追蹤新聞。
Techmeme 被譽為矽谷從業者每天必看的網站。
因為它以一種比較優秀的方式聚合了大量不同領域的科技相關新聞,從工程師、市場和營銷人士,到風險投資人和科技公司的股票投資者都能受用。
你還知道哪些科技圈單兵作戰的優秀產品和網站?在留言裡分享給大家吧~
公眾號: 矽星人 guixingren12
__
(本文經公眾號 硅星人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這些價值上億美元的網站,背後居然都只有一個程序員 〉,首圖來源:Urban Dictionary。)
延伸閱讀
一畢業就進亞馬遜的 23 歲工程師,工作一年他學到最重要的事是:「軟實力」
【給工程師的頂級乾貨】如何為一個回歸問題找出最好的機器學習演算法?
工程師心目中的「頂尖產品經理」長這樣:邏輯強、即時反饋、尊重工程師意見
CIO 雲端資料管理必殺技
– 全自動化雲端資料庫升級 know how
– 利用機器學習提升資料庫管理效率
– 美國電信商 AT&T IT 管理秘技,優化企業 IT 管理的生產力!
領取 資料庫升級 COMBO 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