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工程師 – TechOrang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85

矽谷神話不再!為何工程師「從新創逃到大廠」一樣面臨裁員?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在許多人的心中,矽谷就像是個創業天地,也是許多人心目的築夢天堂,但是現在的矽谷,正上演著大裁員現象。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與大家分享許多矽谷工程師所面臨的求職困境,以及造成這些現象背後的一些問題。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矽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責任編輯:陳美羽)

休假結婚申請獲批後第三天,矽谷工程師 Sam 收到了裁員通知。

他向矽星人(本文作者,下同)回憶起那一刻,覺得很不真實:「請假的時候經理很為我高興,擁抱、握手、祝賀。」

裁員這件大事,往往不能以人之常情推斷,在他以為最不可能也最不該發生的一刻,就這樣發生了。

Sam 不知道該怎麼在聚集一生親友的婚禮時刻解釋自己的失業,只能在第一時間告訴未婚妻:「組裡最近一直有人被裁,今天 ‧‧‧‧‧‧ 輪到我了 ‧‧‧‧‧‧ 我希望這不會影響我們的關係,但你有權知道。」

矽谷流動高的原因,從「跳槽」變成「裁員」

人員流動在矽谷很常見,這裡匯集了各國科技人才,常年在尋找新的機會。不過在兩三年前,矽星人聽到的流動原因總是「跳槽」、「尋找新的機會」。

意氣風發的年輕工程師很難在同一個地方工作兩三年。小型科技公司的工程師想去大廠,大廠的工程師厭倦了「擰螺絲」的重複工作,也在斟酌著去創業公司,說不定還能收穫一個財務自由的未來。

然而到了 2019 年,潮水的方向變成了「裁員」。

這個詞開始掛在人們嘴邊,人們開始討論:裁員新常態。

新創企業估值虛高,大量裁員紛紛湧現

求職面試時有一個最難回答的問題:「你為什麼離開上一家公司?」

一名求職者調侃,自己回答起來非常容易:「它們都倒閉了。」

即便創業公司注定「九死一生」,期權常變廢紙,但在熱錢湧動估值高漲的前兩年,新創企業還在矽谷跳槽鄙視鏈的頂端。

那時科技大廠最優秀的一批工程師嚮往創業,尤其是那些滿腹才華、充滿創新精神的人。當手中的工作越來越沒有挑戰性,他們想要更多的話語權、更多的領導力、更激盪澎湃的人生經歷。

可惜今年是創業時代神話破滅的一年。

沒有上市的新創企業融資艱難,獨角獸企業上市後股價跌得慘淡。特別是還有一家上市失敗、估值跌破投資資本的 WeWork,誤傷了更多等待上市的獨角獸和籌集資金的新創企業。他們在寒冬吹來的冷空氣中瑟瑟發抖,著手改善盈利指標。

於是他們紛紛選擇減員增效。

WeWork 上市失敗,倒是傳出了因承擔不起裁員補償而暫不裁員的消息。但風暴已經擴散,它收購的 Meetup 進行裁員重整,砍掉了 25% 的員工。另外一個獨角獸 Houzz 也爆出取消已經發出的錄取、面試放鴿子、凍結徵才。

資本降溫了,虛高的估值和打水漂的投資也嚇壞了投資人。曾經不缺錢的新創企業們感到了壓力。

Uber 在內部向員工徵集降低燒錢速度的辦法。員工在入職紀念日會收到一個氦氣球,漂浮在工位上空,顯示入職 1 年、2 年 ‧‧‧‧‧‧ 一名員工建議把氣球換成貼紙。

Uber CFO Nelson Chai 採納了這項建議,並發出內部信解釋說:此舉僅在舊金山辦公室就可以為公司節省超過 20 萬美元。

這大概是一名高級軟體工程師的年薪身價。

Uber 上市半年之後,有人股票套現,也有 1000 多人因裁員離開,沒能等到下一個入職紀念日 ── Uber 在 9 月份削減了其工程和產品團隊的 435 個工作崗位,八月份從其營銷團隊解雇了 400 名員工,在 10 月又裁減了外賣等業務的 350 名員工。

從新創逃到科技大廠,正能量一樣被 996 消磨殆盡

在新創企業風雨飄搖後,科技大廠成為了避風港。

科技大廠的高薪與高強度工作曾被視為「金手銬」。

Facebook 一些工程師的工作時間正在力追中國 996,Google 的軟體開發工程師凌晨兩三點還在提交修復漏洞。產品發布迫在眉睫的開發組自覺週末加班,並不自覺地在工作計劃中預期其他有合作的組也一起週末加班。

但隨之而來的高薪和優渥的股票也像「金手銬」一樣,「拷」住了他們離開的心。

但當裁員突然有了一百個理由,工程師們希望手銬再銬緊一點。

一名厭惡開會、只想專心做專案的工程師曾向矽星人抱怨他亂提需求的經理,「他天天沒事做一樣走來走去,就像一隻蒼蠅,嗡嗡嗡飛來,嗡嗡嗡飛走,你知道,有時候我真的很想這樣(他揮了揮手)一巴掌拍過去,安靜了。」

兩個月後,長久沒聯繫的老同事突然來電話要約他見一面,見面原因電話裡也語焉不詳。

老同事最終沒有赴約。他帶著不詳的預感查詢了一下公司的系統,發現裡面已經查無此人。

經過了這件事,這名背有房貸壓力的工程師,決定再培養一些耐心,去應對經理的需求。

跳槽與裁員,原本都不是常態。

在浪漫主義情懷蕩漾的遊戲行業,暴雪把五年之劍,十年之盾,十五年之戒,二十年之盔,頒發給自己的老員工。

一名甲骨文的退休員工告訴矽星人,她工作多年,原本應當在甲骨文上市之前退休。但企業允許她一直工作到上市之後,才帶著股票收益去過富足的晚年。

但這些美好舊時光,就好像大學新生攻略裡流傳的良心餐廳,價格低,分量足,只是最後多了一行小註:倒閉已久。

企業的首要職責不是提供就業,而是盈利存活,於是有了等價於裁員緩衝期的業績改善計劃(PIP),先經由亞馬遜廣為人知,再因為 Facebook 惡名昭彰。

被大廠收購算是創業公司的好運氣。然而此後的命運一般先是失去自己的產品,再是失去自己的品牌,當產品短期看不到盈利,就​​被毅然砍掉。

而項目被砍的工程師,大約有半年時間在企業內部尋找新的項目,如果一無所獲,就早晚黯然離開。

一名工程師對矽星人抱怨,Google 總是隨意砍掉看起來無法快速盈利的項目,大家付出了那麼多心血的東西,就隨手扔出窗外。

只是他也沒有聽到,Google CEO 被華爾街的分析師和投資人追問投資盈利能力時候,語氣中的疲於應對。

美國人以為競爭對手是外籍員工,其實是外包公司

「只有我是這樣,還是美國公司都在凍結徵才並準備裁員?」

矽谷大約是勞動力最國際化的地區,在職業網站 Blind 上人人自危的情緒中,湧現出了很有矽谷特色的討論。

與業績表現相似的 H1B 簽證外籍員工相比,企業會不會更傾向裁掉本土美國人?

這樣說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企業不想浪費已經付出的簽證費用,H1B 員工只有 1 個月的找工作時間,不會隨意離職,比本地人更好控制。

也有人提反對意見:H1B 員工在被解僱後幾乎永遠無法提起訴訟,因為他們必須在離職後的極短時間內離開美國。財大氣粗的科技公司,才不會計較辦理 H1B 簽證那幾千美元費用。

這種討論實在令人無奈又沒什麼意義,H1B 員工和美國員工的主要對手,其實是遠在海外的外包公司。

有一家西雅圖企業的員工問:「如果我的團隊開始外包工作,管理層大概需要多長時間砍掉我們組?」

他還發起了 1 個月到 1 年的時間投票,但又馬上自我安慰:「我想應該還要一段時間,畢竟外包公司需要培訓業務,或許不會在完成培訓後馬上砍掉我的團隊?」

但那語氣彷彿在討論自己的掘墓人。

也有人選擇不停追逐風口、逃離衰退期,在共享經濟尚未跌落時就離開行業,用積累的背景前往東南亞做加密貨幣,在加密貨幣也逐漸涼涼之後,再沒有消息傳來。

一名因裁員從獨角獸企業離開的員工不乏下家邀請,但是當他在另一家傳聞準備上市的獨角獸公司面試時,看到了同樣火熱到有些激進的擴張場景。

他最終放棄了那個 offer,因為那場面試讓他想起了曾經風光的老東家。

在那場高速擴張撞上危機後,發不出工資,就要裁一批人。員工一個一個等待被談話,看裁員大刀有沒有落到自己頭上。有人在工作時間消失請假面試,有人在公司的角落裡小聲接獵頭電話。有的人塵埃落定後給朋友打電話,說海外部門上司神仙打架,團隊無法產出,整個被裁掉,試探有沒有工作機會。

他感到了害怕。

不屑政府企業的矽谷工程師,年過 30 是否要妥協?

在「1995 後平均 7 個月就離職」成為熱新聞之後,人生經歷一次裁員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情 ── 如果不是還有「年過三十,人生半坡」的困境。

美國本地工程師的父母甚至展現出了「公務員至上」心態,希望他們為惡名在外的灣區軌道交通 BART(舊金山灣區捷運系統)工作。

身為一個追求效率和創新的矽谷工程師,不去政府企業是最後的驕傲:你不覺得美國政府提供的設施和服務都很差勁嗎?不管是 DMV(加州車輛管理局)還是 BART,員工都是看著時鐘到點下班。它們都很穩定,但是真的很爛。

但 H1B 像是懸在外籍員工頭上的利劍。Facebook 上不時有這樣山窮水盡的狀態:簽證還有一個月到期,就業崗位請都向我砸過來吧,我不想離開!

灣區交通差、生活成本高、基礎設施陳舊。世界各國的年輕人卻不願意離開。畢竟這是一個找工作靠好好刷題、尊重技術與科技,相比之下簡單清新不做作的生存模式。

如果裁員無法避免,有工程師還選擇從中賺點錢。

一名曾就職於 Google、Facebook 的工程師錄了一個 YouTube 影片,回憶自己被 Facebook 開除的全過程,獲得了 110 萬點擊量。

「那天我就在做自己的事,到處晃晃,吃我的免費食品,喝我的免費咖啡 ‧‧‧‧‧‧ 然後 HR 又發來一封信。」

「通常這些信我是不看的,只是剛好差不多喝完了咖啡 ‧‧‧‧‧‧ 我就,好吧,我去跟 HR 來個友好談話吧!」

「他們不高興我老在 YouTube 上談論自己是前 Google 技術主管,為什麼我就不能提到自己也是 Facebook 的技術主管呢?由於利益衝突,我就選擇被開除了。」

錄到這裡,他暫停一下,感謝一下贊助商,賺一些廣告費。

這個影片治癒了一些「裁員應激創傷症」患者。因為人們發現,裁員應該也不完全都是可怕的事情。

還有一些古道熱腸的工程師在職業網站上發文:WeWork 要裁 4000 人,我們為他們做點什麼吧。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人生半坡,在裁员中活着:硅谷消失的金手铐和紧绷的新常态 〉。首圖來源:Flickr,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10 大「工作狂」跡象!整天抱怨自己沒空,但你其實很享受吧?

給創業菜鳥的一封信:請停止自以為是!想創造爆紅產品你應該「轉換身份」

想請假就跟老闆講:日本微軟實施「週休 3 日」,員工生產力大幅提升 40% 喔


輕鬆 KO 混合雲搬遷難題!

AWS 年度雲端技術精華統整

馬上報名 11/27《AWS Innovate 2019

破解企業常見的 IT 技術坎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85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