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產品經理(PM)是開發產品的核心人物,不少人會問:如果我不是工程師,沒有技術背景,能夠當 PM 嗎?本文投稿作者 Bastiane Huang 表示,產品經理有 3 種,重點不是自己是否有技術背景,而是你是否有獨特的附加價值,可幫產品加值。(責任編輯:郭家宏)
作者:Bastiane Huang(OSARO 產品經理)
先前和 Louis 在 Instagram 合作舉辦的 Q&A 當中,收到了許多和產品經理(PM)職涯相關的問題:沒有技術背景,如何成為產品經理?如何從業務/設計師/工程師跨足產品管理?到底產品經理的工作是什麼?什麼樣背景的人最適合成為產品經理?今天的文章會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1. 為什麼產品經理被稱為 mini CEO?
2. 產品經理分為哪三種背景?
3. 技術背景怎麼拿到職缺?
4. 商業背景怎麼拿到職缺?
為什麼產品經理被稱為 mini CEO?
我在 【PM 總動員】在美國大型軟體公司和矽谷新創擔任產品經理的三大不同 中曾經提到:
打造和管理對客戶和公司具有最大價值的產品,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工作。
The job of the product manager is “to discover a product that is valuable, usable and feasible.” — Marty Cagan
好的 PM 需要具備能夠和高層 executives 協調制定產品策略的高度,同時又能夠捲起袖子袖子來推動具體執行。PM 需要和包含設計、工程、銷售、行銷、研發、營運、法務、客服與財務等各部門合作。
在不同產業,產品類型,公司和產品的不同階段,需要 PM 發揮在發掘需求、優化或推出產品、團隊合作、與利害關係者溝通、領導管理等各個不同領域的能力和技能。
也因此,知名創投 A16 的 Ben Horowitz 曾經說過:A good product manager is the CEO of the product。
產品經理的演進歷史
要了解什麼是產品經理,先從產品經理的歷史講起。
現在我們所熟悉的 PM 角色大多來自於科技公司,但是,PM 這個概念最早其實是由 P&G 提出的。當時還不被稱為產品經理,而是更像品牌經理的概念。
Neil H. McElroy 率先提出所謂的「Brand Men」,負責從追蹤業績一直到管理產品和行銷(from tracking sales to managing the product,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s)。
在 FMCG 產業,因為產品生命週期較長,生產製造和研發分開進行, PM 相對專注於 4P 中的 Place(通路/地點)、Price(價格)和 Promotion(推廣/促銷)。也因此,PM 在 FMCG 產品通常被歸於行銷部門的一部分。
到了軟體科技業,生產製造和研發的分界不再那麼明顯,對於產品創新和引進新科技的要求也更高,因此 4P 中的 Product(產品)重新回到舞台中央。
尤其是敏捷管理(Agile Management)成為主流後,PM 的產品管理角色更為吃重,逐漸脫離行銷 Marketing 或工程 Engineering 部門,自成一家。
隨著產品部門受到更多的重視,許多公司開始將原本屬於其他部門的權責範圍,劃分到產品部門,例如 user acquisition、user growth、user flows、user experience。PM 真正成為為用戶服務,負責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人。
產品經理分為哪三種類型?
看完了產品經理的演進歷程,不難理解為什麼 PM 的工作需要橫跨三個領域:business、engineering、design。你可以從 UX 轉 PM,工程師(Engineer)轉 PM,也可以從 Sales(Business)轉 PM,但是你必須要對這三個領域都有足夠的了解,缺一不可,因為 PM 是連結這三個領域的核心。
換句話說,比較容易轉職的方式,是從自己擅長的領域著手,如果你是工程背景,就找技術性高的產品(e.g. 無人車,或是 B2B AI robotics 軟體),商業背景則可以從技術性不高,但重視優化策略性指標的公司著手。
每間公司也有不同的風格,例如 Amazon 聘用很多商業 MBA 背景的 PM,而 Google 偏好有工程背景的 PM。
Mckinsey 在訪問多位科技公司 PM 之後,歸類出以下三種產品經理類型:Technologies、Generalist、Business-oriented。這篇文章雖然是在 2017 年發表的,但是今天看來還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接下來,我會就我自己和周邊朋友的經驗分析,從技術和商業背景轉職 PM 分別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具體又應該怎麼做。
Engineering to Product — 技術背景怎麼轉 PM?
我身邊就有好幾位同事和朋友是從軟體工程師、Machine Learning 工程師轉為 PM 或是 TPM(Technical Product Manager)。因為他們的背景,通常和工程團隊的溝通不成問題,但相對的,需要增加對使用者需求、市場研究、競爭者分析、產品定位,及商業判斷的了解。
一般來說,公司內部轉職會比較容易,尤其是在一些開發複雜技術產品,或是公司內部產品(使用者為公司其他部門,而非外部客戶)的部門,常常是由技術主導決策,一開始不一定會有 PM。
一但出現產品管理需求,熟悉該項技術的工程師很可能會成為第一個 PM。類似的狀況也可能發生在技術主導的新創公司。我在先前的文章有提到新創 PM 的工作內容,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相關文章:
在矽谷早期新創擔任產品經理,我學到的幾件事!
這種背景的 PM 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太偏中技術考量,而忽略使用者真正的需求。例如,可能認為這個新功能很「酷」,或市場上沒有其他競爭對手有,就決定產品方向,最後才發現這不是使用者真正需要,願意付費的功能。
你的競爭對手也不笨,如果市場上完全沒有這樣的解決方案,最大的可能不是你比其他人更洞燭機先,而是這個產品根本沒有真正的市場需求。
另一個常見錯誤,是想要主導產品開發和工程團隊的決定。PM 最重要的工作是決定產品方向,我們需要開發什麼樣的功能,解決使用者的哪些問題,也就是所謂的「What」。
至於「How」:具體應該如何執行?使用哪種軟體架構?監督學習或是強化學習?PM 可以參與討論,但最終應該交由工程團隊決定。如果你不能信任工程團隊可以做出最好的技術決策,那這間公司可能有更大的問題。
尤其是機器學習或 AI 產品,更需要給技術團隊更多的實驗空間。有興趣了解的,可以看我之前的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給產品經理的 AI 開發指南
如何設計和管理 AI 產品?
Business to Product — 商業背景怎麼拿到職缺?
在美國多數大公司的 PM 面試,都有一定的流程和關卡。像是 Amazon 這樣的公司,每年都會透過既定的面試流程,聘用有商業背景或是 MBA 的畢業生。
這些人通常對市場研究、競爭者分析,及商業判斷都很熟悉,但是需要加強對使用者的了解,和設計團隊合作的經驗,以及對產品技術面的理解。
我身邊商業背景的 PM 朋友,通常偏好選擇技術上較不複雜的 B2C 產品,而避開技術性較高的 B2B 產品。這些 B2C 產品通常比較注重使用者經驗,策略性指標(metrics),而非技術架構。
相關文章:
如何設計好的 AI UX (Designing the UX of ML Products)
【PM 總動員】在美國大型軟體公司和矽谷新創擔任產品經理的三大不同
總結: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獨特的附加價值
其實,產品經理並沒有一定的背景或學經歷,不論是上述哪一種類型的 PM,或是在公司裡從事任何工作,都必須要找到自己獨特的附加價值(value-add)。
把自己想成一個產品來打造,你獨一無二的賣點是什麼?(What’s your USP, or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商業背景的人,與其擔心自己的技術能力不足,不如想想公司為什麼會聘用你做 PM?肯定不是希望你跟工程師有同樣的技術能力(如果是這樣,他就僱用另一個工程師就好),而是希望你可以帶來不同的觀點和價值。
也就是說,與其擔心自己的技術能力不足,不如專注在只有你可以做到的事情上。例如,你是不是公司裡面最了解使用者需求的人?你是不是比工程團隊更知道競爭產品和市場的發展方向,可以提供給工程師更多有價值的背景資訊?
同樣的,技術背景的人也必須清楚你現在的角色是 PM,而不是工程師。你要做的是找出使用者需求,並將這些需求很清楚地傳達給工程團隊,而不是干涉實際執行層面的技術決定。或是忽略顧客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一味相信只要可以開發出世界上最好的產品,就一定有人會買單。
這次非常開心能和 Louis 合作,有機會和大家互動交流,有什麼其他的問題也歡迎大家留言,讓我知道。
作者:
Bastiane Huang,畢業於哈佛商學院,目前在舊金山擔任 AI/Robotics 新創公司產品經理,專注於開發機器學習軟體,用於機器人視覺和控制。她擁有近 10 年產品及市場開發管理經驗,並在美國《機器人商業評論》及《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及個案研究。如果你也對 Robotics 2.0(AI-Enabled Robotics)、產品管理、Future of Work 有興趣, 請點這裡追蹤她 。
(本文經投稿作者 Bastiane Huang 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想成為產品經理嗎? 分享 3 種轉職 PM 攻略 〉。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Pxhere CC Licensed)
更多關於 PM 的資訊
【投稿】如何開發機器學習產品?定義目標函數和性能指標,保留空間給團隊探索方案
「預估工時」只能帶給 PM 錯覺?TonyQ:關鍵還是在帶隊的人腦袋有沒有清醒!
【大哉問】一個 AI 產品經理跟普通 PM 的工作差在哪?
缺乏資源,卻得升級網路效能、可靠度?
回答 3 個關鍵問題,看見企業網管最大癥結點
《即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