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雖然現在 AI 由中美主導,但早在 70 年前,蘇聯就已經開始研究 AI,並做出能下西洋棋的 AI。背後的靈魂人物,就是數學家安德烈.萊曼。(責任編輯:郭家宏)
提到人工智慧大國,人們往往聯想到中美這兩個主要國家,但你可能很難想像,早在 70 年前,解體前的蘇聯也曾鍾情人工智慧,並且做出了第一個能玩西洋棋的 AI 程式。
跟著文摘菌(本文作者),一起回顧一下這段不尋常的人工智慧往事。
蘇聯 AI 可以說始於 1955 年,當時的數學家還在使用 M-2 計算機,通過編寫程式來解決難題。可能當時這些數學家都沒有想過,他們中間,竟然有人想去教 AI 下西洋棋。
這段往事得從下面這位男人開始說起。
安德烈.萊曼(Andrey Leman)從小就是一個聰明的小男孩,喜歡打數學競賽,成績挺不錯的,他在 1962 年從莫斯科國立大學畢業,並加入了蘇聯的「第一個 AI 實驗室」。
在那個沒有網路的時代,對數學有興趣的人都會去參加數學競賽,也只有那裡可以感受數學的魅力。
安德烈最開始是想當數學家的,他還在學習的過程中,順帶開發了關於 AI 的第一個小程式,他把心得都寫成書,過了這麼多年,這本書直到很多年後,一直是蘇聯學生面經榜上的 Top。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 點此下載 這本書來看看
加入蘇聯史上第一個 AI 實驗室
負責蘇聯史上第一家 AILab 的亞歷山大.克朗羅德(Alexander Kronrod)也是個狼人。
克朗羅德專門研究複雜的數學分析以及微分方程,隨後自願參軍,並在二戰中獲得英勇勛章。然而舊傷讓他無法繼續服役。1945 年,退役後的他加入了庫爾恰托夫(Kurchatov)研究所,繼續研究數學。
4 年後,他成為理論與實驗物理研究所(ITEP)數學系主任,主要是核物理領域的創新(計算核反應堆和基本粒子加速器以及處理觀測結果等),這個方向是當時蘇聯研究最重要的方向。
幸好克朗羅德(Kronrod)對研究內容和方向有發言權,要不就沒法繼續研究 AI 了,因此,他和他的團隊便可以在高級電腦上幹活,要知道當年,只要能玩紙牌遊戲和西洋棋的機器就算高級電腦了。(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玩踩地雷和蜘蛛紙牌的菌菌(本文作者)簡直太幸福)
當時電腦科學中的熱門話題是離散演算法的複雜性計算,Kronrod 團隊中的兩名成員 G. Adelson-Velsky 和 E. Landis 提出了第一套平衡二叉搜索樹,又稱 AVL 樹。(看看上面的圖你就會明白)
後來,安德烈(Andrey Leman)和 Boris,以及 Kronrod 實驗室成員對圖同構問題很感興趣。他們共同提出了 Weisfeiler-Leman 演算法(1968 年)。該演算法近年來因為機器學習的高速發展,又重新夯了起來。
直到 1971 年,安德烈在 Kronrod 的「督促」下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結果,由於辦公室政治鬥爭的原因,導致以評審委員會「論文與數學無關」的理由拒絶了該篇論文。(哼,偏見)
要知道安德列原本就是數學家,活生生被氣到轉行當工程師,終於在 1973 年,在 V. Arlazarov 的指導下,成功發表了第二篇關於數據庫管理的論文。鑒於他對廣泛使用的蘇聯第一個數據庫 INES 的貢獻,他獲得了蘇聯部長理事會獎。(是數學家還是工程師?)
轉行的 Andrey 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光明時刻。
教 AI 下棋,成為世界冠軍
接下來咱們聊聊人工智慧下棋的話題。
自從艾倫.圖靈(Alan Turing)發明了他的「通用圖靈機」開始之後,教電腦下西洋棋的這個想法便成為了當時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
這個課題一經提出,就在美國和蘇聯異常火熱,大家紛紛開始研發一種可以讓電腦自己下棋的演算法。
1967 年,麥卡錫(J. McCarthy)與克羅羅德(Kronrod)在美蘇兩國之間,籌辦了第一場 AI 西洋棋比賽。在 4 場熱身賽中,克羅羅德團隊研發的凱薩(Kaissa,會下象棋的 AI 程式)表現出了很強的分析能力,獲得得了 3:1 的好成績。
1969 年,由於克倫羅德(Kronrod)和其他數學家共同聲援蘇聯數學家埃塞寧.沃爾平(Esenin-Volpin)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克羅羅德團隊全員被解僱。除了克倫羅德以外整個團隊跳槽控制問題研究所(ICP)繼續做研究。克羅羅德團隊的研究業績,很快就被下面這位大鬍子幸運兒撿去了。
1974 年的斯德哥爾摩,來自 8 個國家的 13 個西洋棋 AI 程式爭奪世界冠軍,在城中最大的酒店音樂廳連續打 5 天。每天都有 6 場比賽同時進行,最後凱薩(Kaissa)贏得了全部 4 場比賽並獲得了金牌,以 3 分的優勢超過美國對手 Chess-4、Chaos(混沌)、Ribbit(裡比特)。對蘇聯隊來說,他們全隊就是全球總冠軍。
安德烈也隨著這次比賽的團隊冠軍,在人工智慧圈聲名鵲起了。
挺進矽谷,在新創擔任工程師
拿了第一名,是時候去矽谷看看了。1990 年,安德烈加入了在矽谷的「搶灘黨」(landing party)。所謂搶灘黨,就是成立新創公司 Cognitive Technology Inc.,開發了光學識別系統的這幫人。該系統是識別不同語言的掃瞄文本的先驅,他們的解決方案 Cuneiform OCR 和許多 IT 巨頭合作,比如甲骨文,IBM 和三星。
從 1995 年到 2012 年,安德烈在各種高科技新創公司擔任工程師(有技術隨便跳),他最後在基因公司 Invitae 搬磚,在公司他開發的系統程式非常受歡迎,到目前還在用。雖然他對生物資訊學不熟,但完全不影響他做系統開發。
安德烈在 2012 年去世,大家一致認為他是非常靠譜的朋友,為人比較幽默,樂於助人。
從早年喜歡參加數學競賽,到研發 AI 程式拿到 AI 西洋棋的全球總冠軍,再到矽谷繼續寫程式,他的一生濃縮了無數蘇聯 AI 科研者的故事,而這些都是從 70 年前的蘇聯開始的。
原文報導 傳送門
(本文經合作夥伴 大數據文摘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70 年前,在苏联第一家 AI LAB 从事 AI 研究是种什么体验?〉。首圖來源:Wallpaper Flare CC Licensed)
更多關於 AI 的資訊
【音樂不用再找人做?】SONY 發表 PS5 新專利,AI 技術讓每個人都能聽到不同配樂
【腦波控制?】日本嘻哈樂團新歌 feat. 唐鳳,連 MV 都用 AI 做
怎樣課稅最公平?AI Economist 透過強化學習,找出疫情下的理想稅制方案
全方位掌握消費者數位軌跡
AI 如何有效提升電商業績、降低導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