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近日一名網友在 「Dcard」 上發文,表示自己從小就背負著父母的期待拼命念書,畢業後幸運地錄取台積電工程師,進去後發現「這份工作只是體力活,六、日也要 on call,俗稱的產險仔」,直呼「可能 35 歲我就不會繼續做了」。
不論是硬體工程師、軟體工程師,「工程師」一職在社會上觀感佳、領高薪,但似乎真正在這個行業的人每天都處於高度競爭壓力中。隨著年資的增長,能否透過帶團隊、升職來拓展自我職涯技能,也會是考量是否繼續做的因素(坊間多的是在台積電、聯發科升不上去,中年選擇轉職或自行創業的例子)。
這篇文章雖然是在描述中國工程師的職業現況,但狀況似乎在台灣的業界也能窺見一二,你認為工程師一職可以做到退休嗎?(責任編輯:賴佩萱)
本文經 AI 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 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連繫出處
作者:量子位
已經超過 35 歲的 C++,它的創建者現在在做什麼?
最近,69 歲的 Bjarne Stroustrup 老爺子又出現在了公眾面前,他沒有退休,而是擔任摩根士丹利的 Technical Fellow,並且仍在積極參與 C++的開發。
工程師能做一輩子嗎?
相比於國外的大齡、高齡工程師,35 歲工程師「天花板」,已經成為一個廣為流傳的梗。
工程師在內的網路工作者過年回家,恐怕也沒少被質疑這一行就是碗青春飯。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在「中國工程師能不能幹一輩子」的知乎話題下,很多人直接了當地給出答案:
不能。
原因很簡單:工程師面對的是一份高強度的工作,同時面臨著技術的快速迭代,對於身體素質、學習能力都有著很高的要求。
入行即焦慮,似乎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
工程師競爭激烈、壓力大,那會考慮轉行嗎?
在量子位與剛入職不久的工程師的交流中,就能明顯地感覺到這一點。
谷同學今年 27 歲,碩士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當年,他在幾份大廠的 offer 中選擇了騰訊,從事算法研發工作。但伴隨著這個令人羨慕的職業開場,焦慮感變成了生活中揮之不去的夢魘。
他對量子位說,這種情緒來自於兩個方面。
一是同事們的工作能力都十分出色,讓人不由得有種優勝劣汰的緊張感。
二是工作強度真的很大,「晚上 12 點的北京,都見怪不怪了」。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有點個人時間了,他也不敢放鬆——這會兒不看技術貼、論文,就沒時間去跟上技術更新的節奏了。
「每天的工作都被生活裹挾,回家就想躺在床上睡覺」。谷同學這樣自嘲,他也坦言,自己如今幾乎沒有什麼社交。
「我肯定幹不了一輩子,太累了,精神壓力也太大了。」
不過,談到轉行,谷同學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想法。在他周圍,也暫時沒有可藉鑑的前例——身邊 35 歲的工程師其實不少,主要都是 leader 級別,他們目前也並沒有要轉行的意思。
「先升上組長再說吧。」
一做就做了十幾年,但深怕技術和知識隨著年齡增長流失
關於轉行這件事,入行接近 10 年的朱老師也說,「沒聽說過」。
昔日一起寫程式的同事,有人去了阿里,有人去了字節,有人當上了 Tech Leader,有人還在一線開發。但總之,這群已經 35 歲或快 35 歲的工程師,「貌似沒有被優化的跡象」。
在朱老師看來,團隊裡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其實對開發效率影響很大,「新人搞不定的 bug,老工程師可能看兩眼就知道問題在哪兒了」。
因此 在負責團隊招聘時,朱老師本人並不覺得年齡是一個需要重點考慮的指標,技術水平能不能達到團隊的要求才是重點。唯一會讓朱老師感覺到年齡焦慮的,是「學不動」的問題:是會有擔心,自己的技術能力突然就落後了 。
不過,寫程式的快樂會沖淡這種憂慮——作為一個主業是 DevOps 的工程師,朱老師最大的業餘愛好是遊戲開發和折騰服務器。
談到自己的未來,已經邁過 30 歲門檻的朱老師說:未來 3-5 年應該是不會失業的。 如果時間拉長到 10 年 20 年,我比較擔心被 AI 取代了 。
年齡不是問題,重點是要有相當的技術和能力
但必須承認的是,當前許多網路公司的技術團隊,平均年齡都很年輕。根據獵聘網數據,2019 年 1 月到 9 月,全國網路產業工程師基礎畫像顯示,在年齡分佈上,25-30 歲的工程師佔比達到 52.96%;35 歲以上工程師僅佔 6.65% 。
工作年限分佈上,工作經驗在 3-5 年的工程師占到 28.18%,5-8 年佔 26.86%。工作年限在 10 年以上的工程師僅佔 11.7%。
大周是一家網路訊息服務公司的工程師,27 歲,如今已成為專案組的 Team Leader。作為一個把工程師視作終身職業的從業者,他的危機感表現得更強烈一些。
在他看來,工程師作為終身職業本身是沒問題的,不過,將單純的一線開發作為長遠的職業規劃方向,恐怕並不合適。
和朱老師一樣,他認為 「大齡」不是關鍵,關鍵是技術視野、框架理念能不能與年齡相匹配 。
保持敏捷思維的關鍵:突破學習框架,持續精進
隨著執業年齡增長,遇到的業務場景隨之增加,了解的框架也會有所擴展,對各組件的理解都會隨著實踐加深,這樣的經驗是年齡小的開發人員所不具備的。因此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其實更適合把握方向性的決斷。
但是一線開發工作要求工程師思維敏捷,對技術更新/迭代敏感,同時精力充沛以便快速處理多種突發問題。
必須承認, 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思維敏銳性、學習能力都會有所下降,導致知識庫不可避免的固化。這對一線開發來說是致命的 。
單純靠技術在業界立足的大佬,當然也不是沒有,但在大周看來,那只是金字塔尖上的少數人才能做到的。想要把工程師當作終身職業,更普適性的方法就是轉型。
因此,大周對自己的規劃是,在從事開發工作的前期盡量積累實踐經驗,加深對各項技術的理解,總結團隊項目在開發/迭代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積累對業務足夠的理解認知,讓自己在未來既具備足夠的技術基礎解決一線開發問題,同時也有足夠的經驗處理團隊問題。
而這樣的想法也並非大周一人獨有。
周圍的一線開發人員均有帶團隊的渴望與需求。
網友:談論這個話題還太早
谷同學、朱老師、大周等人的觀點,其實也是社交媒體上圍繞這一問題的幾種聲音的代表。
但相比於行業中普遍存在的焦慮,也不少網友認為,談論這個問題為時尚早。知乎網友鄭天璣就指出,對於一個大部分 90 後還沒有 30 歲,一個網路基礎設施的搭建主力還是 80 後的時代而言,談能不能幹一輩子,真是太早了。
嚴格意義上講,80 後 90 後還處在技術的積累期,這一代人甚至還沒有到集體厚積薄發,大量同齡人開始創造發明當下主力開發語言、開發框架的階段。
也有網友直接搬出了小學課本上的文章《小馬過河》:
小馬不知道河水的深淺,不敢過去。
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蹚過去」。
而小松鼠說:「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個夥伴就是掉在這條河裡淹死的!」。
小馬自己過河試試才知道,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打破職業「天花板」,價值由你創造
35 歲真的是工程師「天花板」嗎?工程師能幹一輩子嗎?無論這樣的問題有沒有確切的答案,作為一個風頭正盛的行業裡那個不確定的「x」,工程師們都無法阻止它們在生活中被提起。
阿里巴巴 CEO 張勇同樣被阿里的同學問過這個問題:過了 35 歲,還能不能專心寫程式?據《人物》報導,張勇的回答是:對於 35 歲以後立志寫程式的同學,我 120% 鼓勵、支持、欣賞、敬佩,為你們創造條件。
另外,在接受量子位採訪時,AI 獨角獸曠視聯合創始人、CTO 唐文斌也曾對此表示:要尊重行業經驗。
而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隨著網路行業發展的不斷深化,或許也是時候從文化、機制上去探討資深工程師們的職業發展之路了。
所以,你如何看待大齡工程師們當前的處境?在你的珍藏名單裡,是否有哪些節奏更適合大齡工程師,文化氛圍對大齡工程師更友好的公司?
(本文經 量子位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在中國,程序員這行能乾一輩子嗎?〉;首圖來源:pexels。)
你可能會有興趣
- 【投稿】Facebook、Apple 等數十家美企他都面試過,這位神人現任 Google 軟體工程師
- 【土木系轉行矽谷工程師有多難?】她看著一歲女兒學步,發現學程式一點也不難!
- 【投稿】國中就在家自學!19 歲天才少年開的 Python 線上課,學員遍布全球 28 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