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同事們也都非常優秀,我所認識的工程師幾乎都是 University of Michigan 或是 University of Texas 畢業的,之中也不乏從 Google / Facebook 跳過來的同事,我從他們身上可以學到非常多東西,這是我在前公司 Viasat 得不到的經驗。同事之間也非常要好,常常一起天南地北亂聊,以前在 FB 的同事也經常分享 FB 發生的好笑事件。
另外,Austin 這邊有不少日本同事,因為他們常常輪調過來學東西,我們也有機會去日本東京出差。
後記
台灣人普遍對 indeed 這家公司很陌生,不知道 indeed 的薪資福利在亞洲區是跟 Google 差不多的,在美國也是 Top Tier 的軟體公司。
R 是屬於 GNU 系統的一個自由、免費、原始碼開放的軟體,它是一個用於統計計算和統計製圖的優秀工具,R 是受 S 語言和 Scheme 語言影響發展而來,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免費、開源、各種各樣的模組十分齊全。在 R 語言中,提供了大量的第三方功能包,其內容涵蓋了從統計計算到機器學習、從金融分析到生物資訊、從社會網路分析到自然語言處理、從各種數據庫各種語言接口到高性能計算模型,可以說功能十分齊全。
Airbnb 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Brian Chesky 曾經 說過 :「你應該讓 100 個人死心塌地瘋狂愛上你,而不是讓 100 萬人好像有點喜歡你。」(It’s better to have 100 people love you than a million people that sort of like you.)只要解決這群死心踏地用戶的問題,就算產品不是最完美、創業也已經跨出成功的一大步了。
2. 將程式放手給夥伴負責,專注在更長遠的策略性思考
身為創業者,與工程師最大的不同,就是永遠有比寫程式更重要的事。AW#8 校友、提供房地資訊的 Foundi 房地 創辦人 Andy 鄭依桓就分享,剛開始創業時,若開會一整天沒有寫程式,就讓他覺得自己今天沒有生產力,所以就算下班回家,也會想辦法再多寫幾個小時的程式。
但創業幾年後,他開始明白,身為公司 CEO,必須聚焦在那些只有 CEO 能做,而無法假手他人的重要工作。所以他現在很少在寫程式,把絕大多數的時間,花在思考公司的未來策略與方向、和利害關係人及團隊成員溝通,將目光放在未來的道路,而不再是眼前的程式。
厲害的軟體工程師成為 CEO 後,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無法不寫程式、也無法忍受寫得不好的程式。尤其是創業初期,難以用高薪找人才,通常會採用實務經驗比較少、但是有潛力的年輕人。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每晚 11 點是 17 Media 的流量尖峰,此時的流量是離峰的 6 倍,QPS(queries per second)超過 10,000,是 17 Media 的「小小雙十一挑戰」。
然而在今年 11/1 中午,GCP(Google 雲端平台)發生三年來最大規模的故障,卻遲遲無法修復;面對即將到來的夜間流量尖峰,17 Media 的工程團隊如何應對?(責任編輯:郭家宏)
Google Cloud Platform(GCP)在萬聖節隔天發生了三年來最大規模的故障,在故障的 12 小時內,因為網路問題造成無法新增機器。這次故障也是個好機會來檢視 17 Media 的 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SRE)團隊平日的防護及練習的成果。筆者有幸參與故障排除全程,本文將以一位 17 Media SRE 觀點來介紹當天發生經過,探討為何這次 17 Media 受影響特別大,以及日後的改進事項,與大家一同交流。
晚上 11 點是 17 Media 的流量高峰
目前主要負擔線上流量的有十組伺服器,全都以容器透過 Google Kubernetes Engine(GKE)運行,利用 CPU 用量自動擴容。每日尖峰及離峰流量差距約為六倍,尖峰約在晚上 11 點鐘左右,QPS 超過 10,000。這對開發團隊是相當刺激的一件事,因為每天晚上都是個小小的雙十一挑戰,如果不小心寫出了 bug,當天晚上就會收到很真實的用戶反饋。
目前 17 Media 線上服務大多為 CPU bounded。當 CPU 成為限制資源時,我們只好透過重新分配 CPU 的運用來讓重要的工作可以順利完成。對於直播平台來說,最重要的體驗就是直播本身,任何佔用 CPU 的非直播功能都可以關閉。但由於這些改動不能牽涉代碼改變(因為無法佈署新版本)所以可以關閉的功能有限。最後僅關閉了一些可以動態開關的功能,例如排行榜以及發送紅包。
3. 卸載運算需求低的容器,改運行關鍵容器
當可以使用的運算資源無法擴充時,除了關閉次要功能外,另一個方式是重新分配各個服務所運行的容器數量。對於某些延遲要求比較低的服務(例如 job queue worker),可以進一步降低機器數,把運算資源分配給延遲要求高的服務(例如 API service)。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LINE 昨(4)天舉辦了第四屆台灣開發者大會「LINE TAIWAN TECHPULSE 2019」,說明未來將如何把 AI 技術佈局到 LINE 的各種服務。
大會中,LINE 也預告明(2020)年將在台灣起動 LINE BRAIN 計畫,招募中小企業與各大品牌合作,期盼能將最新技術整合進台灣的商用環境。(責任編輯:陳美羽)
LINE TAIWAN TECHPULSE 2019 台灣開發者大會共有 11 個議程、28 位講者,與 15 個交流互動區。今(2019)年活動聚焦人工智慧(AI),並關注資訊安全、測試自動化、敏捷開發、新創團隊等領域,邀請總部技術專家與 LINE 內部團隊分享。
LINE BRAIN 整合 AI,打造餐廳訂位服務
LINE 台灣董事總經理陳立人在開場致詞表示,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讓與會者感受到 LINE 平台上的新技術與新趨勢。LINE 期待成為亞洲人工智慧的領先者,今年 LINE 啟動 LINE BRAIN 計畫,整合 LINE 旗下發展的人工智慧技術,在日本已打造出宛如真人對話的餐廳訂位應答服務。
陳立人說,接下來在台灣也會跟隨總部腳步,積極推動 LINE BRAIN 計畫落地,預計 2020 年把 LINE BRAIN 應用在 LINE 業務上,提升用戶體驗,並將於明(2020)年下半年開始邀請更多夥伴參與試用,包括開發者、人工智慧應用工程師、自然語言專家等,希望往後把 LINE BRAIN 平台上的各種技術與能力真正開放到台灣的商用環境中,讓台灣消費者與中小企業、各大品牌的距離拉得更近。
LINE 在台灣成立資料工程團隊
LINE 台灣資深技術總監陳鴻嘉在主題演講中表示,2015 年 LINE 在台灣成立開發工程團隊,當時是以開發應用為主,過去 4 年 LINE 工程團隊人數已成長 10 倍。隨著許多服務陸續在台推出,資料持續累積,今年 LINE 在台灣正式成立資料工程團隊,團隊成員主要包括資料工程師、資料科學家、資料分析師、自然語言處理工程師。
陳鴻嘉舉例,在 LINE AI 架構中,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已經應用在 LINE TODAY 的內容推薦、LINE 客服小幫手中的聊天機器人對話,與 LINE 購物相關搜尋等服務中;資料工程平台應用在 LINE SPOT、LINE 旅遊、LINE MUSIC、廣告精準投放等服務中;光學字元辨識(OCR)則應用在建議貼圖等功能,以及 LINE 中新增的掃碼捷徑。
預計引進「中文語音對話」的客服小幫手
他也透露,尚未中文化的語音辨識、語音合成與今年在東京 LINE Developer Day 開發者大會首次應用的臉部辨識技術,未來也將有尋覓企業合作夥伴的計畫。LINE 預計明年將相關技術引進台灣,打造能用中文語音對話的客服小幫手。
陳鴻嘉說,台灣資料工程團隊將與總部 LINE BRIAN 計畫合作,透過 LINE BRAIN 中的技術改善 LINE 的服務,同時針對資料訓練的中文加以優化,並開始在台灣尋覓合適的企業夥伴。
芬蘭給全球工程師、AI 新手捎來一份大禮!過去只給芬蘭人的 免費 AI 線上課程 ,將正式開放給全世界人民啦!
芬蘭的神秘 AI 課程是什麼?
芬蘭政府為了幫國民備戰 AI 普及的未來,於 2018 年推出一套速成的 AI 線上課程,藉此提升全國國民的 AI 素養(AI Literacy)。AI 線上課程,又稱 Elements of AI,一共 6 個章節,不僅內容簡約且美觀,課程設計上也容易消化,十分適合初學者。
只要懂英文,就能輕鬆讀懂芬蘭 AI 課
其實,芬蘭政府並非開放給世界所有人,嚴格來說是開放給「歐盟」成員國家。過去 Elements of AI 在語言設定上只有芬蘭語一個選項,現在芬蘭政府則將課程內容翻譯成歐盟成員的母語;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課程網站沒有地區上的限制,所以也同樣代表只要看得懂英文,或是歐盟國家的母語,用戶就能輕鬆享受到超好用的 AI 學習資源。
目前 Elements of AI 已推出英文、瑞士語、愛沙尼亞語、芬蘭語、德文(超懷疑為什麼沒有法文),TechOrange 實測在台灣也可以進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