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導讀:在 PTT 上的熱門討論串「好, 台灣碼盲, 碼農低薪, 然後呢?」,有鄉民提到了 Open Source 對於產業的影響。該篇文章論點認為「open source 流行之後,全都成了泡影,不求學術創新,就想貢獻世界,其實是讓大企業開心地免費取得技術,」但是,這樣的觀點對於本文作者 jokker (微雨從東來)來說,卻有不一樣的思考。他認為,open source 與市場是否賺錢並不能直接劃上等號,真正要看的還是最終產品體質是否優良。
我之前工作的公司,是開發晶片的。開發出來的驅動程式,會回到 linux kernel 去免費貢獻。改了一些 library、openssl、samba 之類也會回去。
這主要是回應這個論點,進行 open source 的,不只是強者。現代的主力貢獻者,是營利驅使下的私人公司。linux foundation 主要的控制者跟貢獻者,不是社群而是幾間大公司。從這邊也可以做出證明,驅動 open source 的主要力量,來自於市場而不是單純的為了自己快樂。
這個經濟力量來自於何處? 以我們公司來說,主要是這節省了不少成本。我們用 linux 來開發晶片,用 open source 做出 SDK,提供一個可運作環境給顧客。
如果沒有 open source 這個生意做不來,晶片是我們收得到的錢,軟體這些是送的,但是不代表它不用收錢,而是這些錢都是包在晶片裏。顧客拿到晶片跟軟體之後,他想怎麼改是他的事,我們程式碼回到 up-stream,省掉我們做新一代晶片的時候要重新 porting 功,也省掉客戶 porting 的功。
open source 運作的最好的地方,是很難收到錢的,容易估出價錢的是最終產品,顧客要不要掏錢,很容易就知道。至於顧客要不要付錢幫我們買 toolchain,顧客估不出來,要是沒這些 open source,我們公司沒力開發出這些完整的軟體環境。跟私人公司一樣,大部份程式大神,放出來的 open source 都是不能包成產品,直接換成錢回來的部份,他免費放出去,把程式碼換成自己的名聲,名聲換成工資或投資,再回到自己身上,把本來建不起來的市場給建起來。
因為很難估價,所以 toolchain 跟高階 library 的市場建不起來,市場建不起來,但是缺了這些又做不出產品,結果就是開發工具跟程式庫這個部份要內化到某間公司。要像微軟這種,自己寫出來、自己用、之後打包成終端產品賣錢 open source 出來。
有利的,是之前開發不出這些工具的小公司。他們有機會跟大公司一搏,這些小公司只要專注在自己某個技術就好,像 Google 這些就是乘這個浪起來的。自由市場就是這樣,你看到的是產品變便宜了,公司利潤變低,從這邊來看,生意好像變難做了。你沒看到的是,生產要投入的部份也變便宜了,成本變低,利潤變高,生意變得更好做。
開心拿到 open source 的,主要是中低階的公司、新創公司。它縮短了跟大公司之間的技術差距,讓市場建得起來、交易可以進行。open source 沒有改變軟體這個產業的本質或遊戲規則,它只是提供一個選項,讓小公司跟落後地區,像台灣,可以進場來玩。cisco 的產品還是優於找一堆 open source 包一包,就拿出去賣的小公司產品。他們還是會雇用最好的工程師去開發軟體,雖然有便宜的替代品,有 open source ,如果你想要的是很穩定的網路環境,你還是要花錢買他們家的。
小公司拿到 open source,可以進來市場,但最後小公司能不能存活,能不能長成大公司,還是要看它的產品能不能變成錢回來,能不能變成錢,open source 在這邊一點也幫不上忙。要看個人的努力跟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