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工程師 – TechOrange
Viewing all 58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紅白大戰勝負終揭曉?】糾纏了近 20 年,Python 這次真的超越 Java 了!

$
0
0

(本文經合作夥伴 數據分析那些事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TIOBE 11 月榜單:Python 擠掉 Java,成功躍至第二!〉。)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程式語言在十一月出現了大變動!Java 自 1995 年開發以來,普及率竟然要逼近歷史低點,甚至還被新興語言 Python 後來居上,Java 有可能被淘汰嗎?(責任編輯:賴佩萱)

Python 真的超越了 Java!這是 Tiobe 程式設計排行榜在創立以來最大的變化,要知道該排名從 2001 年開始,Java 一直佔據前兩名未變。

Python 受歡迎程度、普及度逐漸增加

根據 Tiobe 的執行長 Paul Jansen 所指出,在過去的 20 年來,C 與 Java 一直穩佔據前兩名的位置。但到如今,已有 25 年發展歷史的 Java 普及率接近「歷史最低點」— —和 2019 年 10 月相比下降 4.32 個百分點。

Jansen 先生在 9 月份就放言說,「Java 確定遇到了麻煩」,因為 Java 在當月同比下降 3.81 個百分點。而 1991 年建立的 Python,由於受到資料科學家的廣泛使用,包括機器學習的興趣,其受歡迎度正在與日俱進的攀升

從排行榜看程式語言流行度

Tiobe 的程式語言排行榜,用來對各種程式語言進行排名 — — 基於 25 種搜尋引擎中搜索特定語言的點選次數確定受歡迎的程度(指數)。

它構成了各種程式語言流行度的一種評估參考,還有其它排行榜如 IEEE Spectum,RedMonk,GitHub,StackOverflow 等提供的排行榜。每個索引排名使用不同的構建演算法,因此排名併不一定完全一致。

但是,Tiobe 排名在 2020 年 10 月份的資料發生了變化, 這點與 Redmonk 排名幾乎相同 ,後者是基於 GitHub 與 StackOverflow 做出的(RedMonk 將 JavaScript 排在第一位,Python 語言為第二位,Java 名列第三名)。

TioBe 排行榜本月資料顯示,Java 的評分為 11.68%,而 Python 語言的評分為 12.12%,兩個語言之間的差距為 0.44%。

Redmonk 的 Stephen O’Grady 認為 Java 語言仍然很重要。但是,隨著開發人員不斷探索其它語言,它的首選語言地位受到了一定威脅。

細看排行榜變動

前十名當中,除了 Java 和 Python 排名出現對調外,其他名次暫無變動。11–20 名間則出現了較大的變動,其中排名下降的有:Perl(11→12);Ruby(13→15);MATLAB(15→17);Objective-C(18→19)。
排名上升的有:Groovy(12→11);Go(14→13);Swift(16→14);Assembly language(17→16)。

上月分別排名第 22 和 24 的 Delphi/Object Pascal 和 Transact-SQL 分別以第 18 和 20 的名次進入榜單。Classic Visual Basic 和 PL/SQL 則再次被擠出前 20 榜單。

此前曾上榜四個月的 Rust 自上個月由第 18 名掉至第 25 名後,本月仍未再重回榜單,排名穩定在第 25 名。

TOP 10 程式語言 TIOBE 指數走勢(2002–2020)
第 21–50 名程式語言排行

第 51–100 名如下,由於它們之間的數值差異較小,僅以文字形式列出(按字母排序):

ABC, ActionScript, Applescript, Arc, AutoLISP, bc, Bourne shell, C shell, Clojure, CoffeeScript, Common Lisp, Crystal, cT, Dylan, Elixir, Elm, Emacs Lisp, Erlang, F#, Forth, Hack, Icon, Inform, Io, J, Korn shell, LabVIEW, Ladder Logic, Lingo, LiveCode, Maple, Mercury, MQL4, NATURAL, OpenCL, OpenEdge ABL, PL/I, PostScript, Q, REXX, Ring, RPG, Simulink, Small Basic, Solidity, SPARK, Stata, Vala/Genie, VBScript, Verilog

TIOBE 程式設計社群指數(The TIOBE Programming Community index)是程式語言流行度的指標,該榜單每月更新一次,指數基於全球技術工程師、課程和第三方供應商的數量。包括流行的搜尋引擎,如谷歌、必應、雅虎、維基百科、亞馬遜、YouTube 和百度都用於指數計算。具體的計算方式見這裡:https://www.tiobe.com/tiobe-index/programming-languages-definition/。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TIOBE 指數並不代表語言的好壞,開發者可以使用該榜單檢查自身的程式設計技能是否需要更新,或者在開始構建新軟體時對某一開發語言做出選擇。

(本文經合作夥伴 數據分析那些事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TIOBE 11 月榜單:Python 擠掉 Java,成功躍至第二!〉。)

你可能會有興趣


《TO》品牌活動「CONNECT」深度專題重磅更新! 

《TO》年度品牌活動 CONNECT 2020「5G 新經濟」新專題上線! 看台灣新創如何用 5G 翻轉各產業的傳統想像,打造意想不到的創新服務! 馬上報名 獲取最新深度報導。

GitHub 年度程式語言黑馬誕生:TypeScript 超越 C#、PHP,一年內躍升三名!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工程師最愛的開源平台 GitHub 推出了一年一度的使用分析報告。今年受疫情影響,許多人多出了在家工作的時間, GitHub 上不論使用者人數、開發專案都較去年有大幅度的增加,除了這個之外,GitHub 針對程式語言熱門程度、國家貢獻力,以及工程師社群的觀察,也提出了有趣的洞察!(責任編輯:賴佩萱)

本文經 AI 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 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連繫出處

作者:量子位

今天,GitHub 一年一度的 Octoverse 報告發布啦,大家最關心的程式語言排行榜也一併出爐。

微軟設計的程式語言、JavaScript 的超集、還不到 10 歲的 TypeScript 表現亮眼,一舉超過 C#、PHP、C++,躍升為第四大受歡迎程式語言,僅次於 JavaScript、Python 和 Java。

受疫情影響,開源社群蓬勃發展

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對科技行業影響極大,也讓 2020 年的報告多了一重特殊含義。從數據上看,社交隔離和在家辦公的確促進了開源社群的快速發展。

無論是開發者人數,還是創建的開源項目數量,相比去年都有大幅增加。

可以看出,新冠疫情到來後,活躍用戶創建的開源專案數量出現了階梯式增長,一下子比去年同期多出 40%。

今年 GitHub 的開發者數量達 5600 萬,去年為 4000 萬,增長了四成。新建 repo 數量 6000 萬,去年為 4400 萬。GitHub 預計到 2025 年用戶將超過一億。

過去一年,美國對開源的貢獻比例進一步減小,降至 22.7%,但仍是全球第一,緊隨其後的是中國(9.76%)和印度(5.2%)。預計到 2030 年,中國對開源的貢獻比例將超過美國。

除了以上幾點外,這份報告還有很多看點。

1. TensorFlow 的使用者不太 push 程式碼

GitHub 發現,在提交程式碼這件事上,TensorFlow 用戶表現得很冷淡。這主要體現在 TensorFlow 使用者使用 GitHub 的方式和其他用戶存在明顯差異。

在其他開源社群,比如熱門的新冠肺炎專案上,新手和老司機都經常 push 程式碼。而在 TensorFlow 社群裡,這種現象幾乎不存在,甚至連老司機也不經常 push 程式碼。

大多數新手(50%~75%)會在 issue 裡發表評論,25%~30% 的新手會創建 issue,少數新手(5%)會審查 pull request,而有 push 程式碼記錄的新人少之又少。

GitHub 認為,TensorFlow 用戶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 issue。

值得一提的是,亞洲用戶過去一年對 TensorFlow 專案的貢獻最大。

2. 工程師利用假日進修的比例提升

今年還有一個有趣的趨勢:企業開發人員周末和假日的活動持續下降。同時,開源程式碼活動在周末和假日多了起來。

這表明 工程師們越來越多地放下工作,將精力轉移到開源上

自 4 月以來,開源專案的創建量同比增長了 25%。

GitHub 認為,這可能意味著 開源既是學習和創新的地方,也是逃避工作的重要場所 。GitHub 建議公司應該保證員工有時間參與學習,並且在政策範圍內允許員工開展外部專案。

3. GitHub 上新冠疫情相關的專案變多

開發者不僅關注技術,也對社會話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通過創建 GitHub 專案來實時關注新冠疫情(COVID)最新動向。

在 COVID 專案上,開發者做出大約一半的貢獻,甚至超出了學界和數據科學的用戶貢獻佔比。

很多新人註冊 GitHub 也是奔著 COVID 專案,在第一個月裡,COVID 社群新人數量一度超過了 TensorFlow,不過熱度很快褪去。

4. TypeScript 迅速攀升

分析公司 RedMonk 的聯合創始人 James Governor 認為,TypeScript 近年來的迅速普及是因為它滿足了 JavaScript 開發人員對「類型安全」的需求 。另外,Adobe Flash 的消亡也刺激了 TypeScript 語言的使用

像 Slack、Airbnb 和 Bloomberg 等大公司的 Web 開發人員都在使用 TypeScript。今年 GitHub 五大熱門話題第三的 angular9 背後的創始人也是 TypeScript 的忠實擁護者。

最後,附上 GitHub Octoverse 2020 年報告網址:The GitHub Blog

(本文經 量子位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TypeScript 超越 C++ 成第四大語言,GitHub 這份年度報告有太多“意想不到”〉;首圖來源:unsplash。)

你可能會有興趣


科技報橘 LinkedIn 上線!

最新科技產業動態、技術新突破、專業職能技巧提升 ....... 鎖定 TO  LinkedIn 專業品牌,提升職能與產業 Know-how,躋身產業菁英之列 https://www.linkedin.com/showcase/techorange

【扣分紅調月薪】2021 起台積電固定薪資調升 2 成,背後目的是什麼?

$
0
0
台積電結構性調薪,是為了因應年輕世代加入職場,增強人才競爭力的做法。(圖片來源:財訊)

(本文經合作夥伴 財訊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台積電調薪 20%背後的盤算!那一天,台積電員工都收到一封劉德音、魏哲家的聯名信…〉。)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今年台積電宣布 2021 開始全面調薪 20%,創下了歷年最高調薪幅度,讓外界羨慕不已。未來大學畢業進台積電的起薪將提高到 4.56 萬,碩士的起薪原為 4.5 萬,更一口氣提升了近 1 萬元。但分紅也可能會依獲利提撥比例調降。讓員工不禁疑惑,這種「假性加薪」目的到底是什麼?(責任編輯:郭俐伶)

2021 年開始,台積電將展開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結構性調薪,調薪背後,其實有台積電打造長期人才競爭力的盤算。

2020 年 11 月,台積電員工都收到一封由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聯名寄出的信件。

「自明年 1 月 1 日起,我們將對由台積公司直接聘雇之台灣地區正職且有參與員工分紅的同仁進行薪酬結構的調整,將部分變動薪酬轉換為固定薪酬,來提升人才留任與招募上的競爭力。此薪酬結構的調整,將不影響年度調薪作業。」媒體報導,這一次固定薪資增加 2 成,比 2009 年結構性調薪一成五的幅度還大。

台積電員工:年收入根本沒差,朝三暮四罷了

表面上看,員工的年收入沒有太大改變,台積電員工透露,「原來是薪水 5 萬,分紅 10 萬,以後是薪水 6 萬,分紅 9 萬,請問是有調到什麼嗎?

事實上,台積電員工拿到的工作報酬,包括本薪、津貼、員工現金獎金與酬勞,這一次,台積電宣布結構性調薪,重點是所有人的本薪都會調高,而年度調薪與紅利一樣,都要看個人的績效,績效好的員工才能拿到。既然如此,為什麼台積電要做這件事?

人才年輕化,全面推動世代交替

根據台積電《108 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台積電 51,000 多名員工當中,31 歲到 40 歲的員工最多,占 47%,41 歲到 50 歲的員工占 23%,30 歲以下的年輕員工則占 24%。

台積電未來要面對國際化與先進製程推進的挑戰,要培養未來的骨幹,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去年,台積電招聘了 3000 多名新員工,但光是今年,就聘用了 8000 多人,今年開始,台積電 30 歲以下的員工,會是最大的族群!

「年輕人積蓄比較少,也還沒有太多的績效表現,」一位業界人士觀察,調高固定薪資,才能讓菜鳥直接有感。 以台積電碩士新進員工為例,起薪約在 45000 元上下,調薪之後薪水會增加 9000 元,至 54000 元。

延伸閱讀:【學士起薪屌打外面碩士】台積電史上最高薪資調幅:明年起員工固定薪資將調漲 20%

固定薪資增加,會讓加班費跟退休金變得很可觀

不只如此,企業調整本薪也會影響加班費和津貼,一位台積電工程師透露,如果底薪拉高到 7 萬元,「一天的加班費就有 6000 塊,這就很有感覺了!」年終獎金也因此跟著放大。

台積電在 2009 年時,也曾進行結構性調薪,當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解釋,提高固定薪資的比率是因為,員工分紅都是 7、8 月才發放,「會給同仁延遲發放及到底發多少的不確定感」。

說得直接一點, 有沒有分紅,獎金,要看主管與公司認不認同你的績效,調高固定薪資比率,用意是降低員工日常經濟壓力所給的「安心錢」

尤其,調整固定薪資,長遠來看也同時放大員工的退休金,因為以退休金舊制來說,計算方式是以退休前 6 個月的薪資做基礎,退休金新制則是要求雇主每月提撥不低於每月工資 6% 的勞退金到勞工個人專戶中,不管使用舊制或新制,本薪提高都會放大退休金。

台積電:對公司來說員工和股東是同樣位階的,公司賺愈多,員工就要領愈多

不過,外界最關心,未來台積電分紅會變少嗎?其實,在當初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親自寫下的《企業核心價值與經營理念》第 10 條已經載明「我們要提供給員工一個在同業平均水準以上的福利」,把員工和股東擺在同樣的位階上,只要公司賺得愈多,員工一定分得愈多。台積電現在拚命蓋廠擴張,只要獲利成長速度超過員工人數成長速度,分紅仍可望持續成長。

(本文經合作夥伴 財訊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台積電調薪 20%背後的盤算!那一天,台積電員工都收到一封劉德音、魏哲家的聯名信...〉。)

你可能會有興趣


《TO》深度專題! 

《TO》新專題持續上線! 台灣有沒有機會搭上電動車開發熱潮,打造意想不到的創新服務?訂閱電子報 獲取最新深度報導。

【專為工程師設計的交友軟體】不看臉和身材,VSinder 主打用「程式碼」篩選對象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Visual Studio Code(簡稱 VS Code)是一款由微軟開發,同時支援 Windows 、 Linux 和 macOS 等作業系統的免費程式碼編輯器;2019 年的 Stack Overflow 調查,VS Code 被認為是最受開發者歡迎的開發環境。近日有工程師用這款程式做了類似 Tinder 的交友軟體,特別的是,臉蛋與身材不是選擇關鍵,而是你寫的 code!(責任編輯:賴佩萱)

本文經 AI 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 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連繫出處

作者:量子位

VS Code 現在居然可以用來談戀愛了。

為了用最硬核(hardcore)的方式找到男(女)朋友,23 歲的工程師 Ben Awad 在 VS Code 裡打造一個約會軟體 VSinder。

用 VS Code 打造交友軟體,上線三天獲工程師熱議

顧名思義,VSinder = VS Code + Tinder,就是把約會軟體集成到了程式編輯器裡,簡直太對工程師胃口了。

VSinder 和 Tinder 的操作邏輯一樣,左滑把不喜歡的人 pass 掉,右滑收藏喜歡的人。

這款軟體一上線,就快速贏得工程師們的認可,GitHub 上已收穫 800 Star,3 天的下載量超過 9000 次。

不看臉、不看身材!工程師找對象看程式碼

既然是主攻工程師的約會軟體,自然不能和其他約會 App 一樣,一定要有特色。VSinder 的特點就是,可以根據程式語言和 coding 風格篩選對象。

比如你用的是 Python,她用的是 C,那麼你們之間可能沒有共同語言(以免將來為哪種語言最好吵架)。

對方使用的語言會在人名旁邊用一個 logo 展示出來。當然,即使用同一種語言寫程式,水平也有高下,如果對方程式水平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怎麼辦?

別怕,VSinder 和只看臉的約會軟體不同,它是靠程式語言吸引異性的(畢竟程式語言才是工程師的臉面)。

Code Pics 一欄填入你最得意的程式語言,讓對方一眼知道你的水平深淺。

VSinder 也考慮到性取向問題,你也可以選擇約會對象的性別;又或者是你只想找個找個一起交流程式的同性朋友,只需在 App 中選擇 friendship。

當然,找對象,臉也是很重要的。VSinder 暫不支持手動修改頭像,而是自動抓取你的 GitHub 帳號,如果想讓自己帥(美)一點,只能去修改 GitHub 頭像。

玩交友怎麼可以少了手機 App

既然是約會軟體,怎麼可以只在電腦上運行呢?

雖然手機不能跑 VS Code,但是 Ben 開發了 VSinder 的手機 App 供下載。現已經支持 iOS 和 Android 兩大系統。

只需登上自己的 GitHub 帳號,完善資料即可使用,和 Tinder 用起來沒啥太大區別,除了沒有大量美顏照片。

那麼這三天來,有沒有人在 VSinder 上找到男(女)朋友?恐怕是沒有,有人滑了半個小時,也沒有找到一個單身女工程師。

不過這種情況也不難預料,畢竟 GitHub 是「全球最大的同性交友社區」。

軟體下載:《marketplace

使用方法介紹:

(本文經 量子位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VS Code 竟然能約會,找對像不看臉,看編程水平 〉;首圖來源:影片 截圖)

你可能會有興趣


《TO》深度專題! 

《TO》新專題持續上線! 台灣有沒有機會搭上電動車開發熱潮,打造意想不到的創新服務?訂閱電子報 獲取最新深度報導。

【為美國新廠營運鋪路】台積電徵召 300 社會新鮮人,到職先參加 1 年全英文受訓

$
0
0
圖片來源:鉅亨網

(本文經 鉅亨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日經:台積電已為美國新廠備妥逾 600 名人力 〉。)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台積電帶領台股升高、市值提高,為了應付新單,還開出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徵才,是往年的一倍之多,其中也有部分是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的人員。以下是關於美廠的徵才消息,目前已招募了約 600 名人力。(責任編輯:鍾佳瑀)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週三(23 日)報導,台積電為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廠作準備,正計畫在初期投入超過 600 名的人力。

台積電首先派出 300 人工程師小組前往美國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全新廠房工程,預計在 2021 年的時候展開。目前已有一個人數超過 300 人,由工程師與管理階層所組成的工作小組,預計在近日內派往美國。

消息人士透露,美國當局已經同意發行工作簽證給台積電的相關人員。 董事長劉德音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他們已經在美國錄取了 300 名持有工作簽證的社會新鮮人以及有一到兩年工作經驗的年輕工程師。預計在 2024 年展開營運。

全新聘用的這些人才,也會在台積電的台南廠區接受密集訓練,時間為期一年左右。由於台南晶圓廠採用與美國新廠相同的 5 奈米製程,未來這些工程師在赴美之後也將可順利銜接。

編按:先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曾 公開聲明 今年徵才人數是往年一倍。《蘋果》報導,劉德音本次更強調員工的英文溝通訓練:「為強化未來合作,這項計劃所有溝通和訓練將以英語實施。」

預計新廠最後將聘用超過 1600 名員工

台積電表示,美國新廠到了最後階段,預估會聘用超過 1600 名員工。

台積電在美方力邀下,於美國設廠的計畫也得以成真。從實務面來看,該廠是台積電在海外的最尖端工廠。而從美方立場來看,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台積電在美國設廠,不僅可避免半導體製造遭受中國干擾,於美國境內生產軍事用途的半導體也可顧及國家安全保障。

同業的南韓三星電子,近來也計畫在美國擴張生產能力,目前也似乎打算在德州擴廠。

(本文經 鉅亨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日經:台積電已為美國新廠備妥逾 600 名人力 〉。首圖來源:鉅亨網。)

你可能有興趣

【屁股不用黏在辦公室椅子了】Google 高調宣布,將長期使用「3-2-2」快樂新工時策略!
台積電美國廠徵才中!LinkedIn 上開出研發、AI/機器學習工程師、實習生等 18 項職缺
劉德音親自駁斥台積電遭中企挖角傳言,今年徵才人數還是往年的一倍! 


《TO》深度專題! 

《TO》新專題持續上線! 台灣有沒有機會搭上電動車開發熱潮,打造意想不到的創新服務?訂閱電子報 獲取最新深度報導。

15 個工程師才懂的行內笑話!沒聽過別說你是工程師

$
0
0

每個行業都有一些行裡人的才懂的笑話,聽不懂人家一秒就會揪出你是門外漢,身為工程師,怎麼可以不知道一些行內笑話!

今天就來分享 15 個專屬工程師的笑話!

1. 藍天綠地讓你想到哪個祕境?

Credit: : Facebook

2. 這不是「bug」,是「規格」

工程師:這個產品有過熱問題

產品經理:何不把它看成產品特色和既有規格?

(小米的新行動電源可以讓你的手在冬天的時候不會覺得冷…)

3. 2020 是個「error」年

2020÷5=404

整年基本上就是個錯誤訊息(原來數學和程式術語早就預料到了?)

Credit: Facebook

4. 其他職業的人在 IT 人眼裡長這樣

Credit: Facebook

5. SQL 怎麼念?

SQL 的念法和英文單字 Sequel 的發音不一樣!它的真正發音是「ess-que-el」,不要和你那沒程式背景的老闆犯一樣的錯。

Credit: Facebook

6. 當你在 debug

常常背痛但不知道原因?因為你時常在 debug!

Credit: Facebook

7. 程式設計的現實

一名工程師:我喜歡看電影,但是程式設計的現實場景有被真實描寫出來的那種。

例如:

一個滿懷大志想要拯救世界的團隊正在設計一款 app,但這個 app 無法編譯,又有人一直想加東加西,然後主管每隔 15 分鐘就來要更新結果…

意思是,人還是需要被同理關懷的,就跟失戀看到比自己還要慘的分手結果會覺得自己沒那麼慘一樣。

8. 我不是軟體工程師,我只是擅長 Google

人們常問我:你的工作是什麼?

我都回答:我是軟體工程師

人們會說:哇!很棒的工作耶,那表示你很聰明,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和你一樣,但是我不夠聰明

事實上,我打開 Google 都是找答案:「我要怎麼把 CSS 檔匯入 HTML」或者「我要怎麼在網頁上將 FB 的表情符號置中」

這說明,其實「搜尋」才是不敗的能力!

9. 我開發過最驕傲的 app

Credit: Facebook

Hello World 不是每個程式初學者嘗試寫出的東西嗎?至於測試版和未命名檔… 是還沒完成嗎?

10. 歡迎來到我的 YouTube 頻道

六歲:我想要當運動員

十二歲:我想要當工程師

十八歲:恩~我在學程式

二十四歲:嘿!大家,歡迎來到我的 YouTube 頻道

11. 全世界的開發者可以分 4 種

前端工程師、後端工程師、全端工程師… 第四種「Ctrl+C 和 Ctrl+V 工程師」

12. 疫情封鎖時,工程師都在幹麻?

一般人:看 Netflix、逛網拍、滑臉書哀居

工程師:你有看到我寫的 code 嗎?你聽得見我嗎?你可以幫我測試嗎?你可以不要無視我嗎?

只能說… 工程師即便宅在家,仍然持續在專研程式呢!(好熱愛工作啊!)

13. 哪個程式語言最好用?

常有人問 :C、C、Python、Java 哪個最好用?

我會回答:

如果你在寫一個作業系統,我推薦你用 C

如果你在寫一個非常複雜的應用程式,而且執行速度很重要的話,我推薦你用 C++

但如果上市的時間才是關鍵,執行上的速度並沒那麼重要,我推薦你用 Python

但… 但如果你的老闆告訴你「給我用 Java,否則你就會被開除」,我建議你就用 Java,然後趕快準備換工作了

14. 哪一個 Windows 的功能最好用?

Credit: Facebook

當 Windows 官方在 Twitter 問這個問題,有網友在下方留言「重新啟動的功能」最棒了,然後就直接換成 Linux 系統…

15. 憑實力單身

Q: 身為 IT 從業人員,你覺得什麼工具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A: 單身

2020 很鳥,發生很多不幸的事,讓我們一起笑笑,迎向 2021 吧!

參考資料

Medium》、《LIFE》、《Disp BBS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memes。)

你可能會有興趣


《TO》深度專題! 

《TO》新專題持續上線! 台灣有沒有機會搭上電動車開發熱潮,打造意想不到的創新服務?訂閱電子報 獲取最新深度報導。

【都是別人的錯】怪來怪去比較容易?受過專業訓練的工程師,是這樣解決問題的

$
0
0
首圖來源:Pexels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本書】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這種在職場上怪來怪去、推卸責任的亂象,你也看多了嗎?就像有些工程師被請來升級軟體時,不先批評上一個開發版本的人做得有多爛,好像就全身不對勁,這其實是一種精神監獄、輸家思維。

本文選自《斜槓思考:開啟大腦的多職潛能,思考像個全才》,作者史考特.亞當斯(Scott Adams)最紅的連環漫畫《呆伯特》,以諷刺職場現實著名。作者在科技產業待了 16 年,和工程師、程式設計師等科技人員工作的經驗豐富,自 1995 年起成為全職的漫畫家。(責任編輯:徐宇儂)

上一個做這軟體版本的人真是白癡?

我在大公司工作的那段時間,與很多工程師、程式設計師以及其他科技相關人員一起工作,這段經歷教了我寶貴的一課,讓我了解到面對專家應該相信到何種程度,我認為這點很值得分享。

許多年來,在坐辦公室時期以及之後成為漫畫家與企業家時,我都參與過許多軟體升級的專案;有一件事情一定會發生,就是 無論是誰,只要你請他來升級軟體,就會聽到做出前一個版本的那個人是白痴這樣的話

我們把這個現象標示為 同行相輕 ,儘管嘲笑前一位員工工作的動機有很多種,舉例來說,嘲笑上一個程式設計師,等同將你過人的能力與前任員工的無用相比較,這是提升自己在別人心中價值的好方法,而且,最棒之處在於,你所批評的目標通常都已離職,對於這些指控也無法替自己辯護。有個通則就是, 批評不在現場的人總是比較高明

圖片來源:《斜槓思考:開啟大腦的多職潛能,思考像個全才

專家也會批評專家,到底誰可信?

怪罪上一位做這件專案的人並不限於科技業員工,在各行各業以及政治界都看得見 ,一旦當你夠頻繁地看到這件事反覆發生,就可以把它納入你的思維當中。意即每當你在跟任何領域裡的某位專家談話時,要意識到下一位專家可能會告訴你前一位專家的作品看起來像是一隻猴子用香蕉敲鍵盤。然後再下一位專家對待前一位專家也會是一樣的粗暴,就這樣無止盡地發展下去。 如果專家們反覆地對於前任專家持懷疑態度,那你不也應該對專家們持懷疑態度嗎?

我顯然是為了效果,講得比較誇張,但我想這個概念你懂。對於單純的情況,專家們通常都會同意彼此,問題出在遇到複雜的情況時,會有很多那種「留給裁判決定吧」的機會。而當我提到專家時,在這個狀況下,我指的是任何針對某個主題擁有額外知識和資訊的人,包含你的同事。

如果你在想,面對專家針對複雜議題所做的建議,你該保持多大程度的懷疑時,記住下一位專家都不會尊重前任專家,反之亦然。

解決問題為導向,才是最高級的工程師思維

工程師所受的訓練就是, 即便在那些非專業人士被情緒和政治因素牽著鼻子走而想錯方向時,工程師也能替問題找到實際的解決方法

非工程師的人經常會發現自己被鎖在一座精神監獄裡 ,這座精神監獄就是認為問題的解法與造成問題的原因,肯定是一個鍋配一個蓋密切相關;這通常是正確的方向。但有時候一個問題的肇因並不是尋找解答最好的地方,受過專業訓練的工程師,目的就是理解這件事。

舉例來說,單單 2017 年,在美國因藥物過量死亡的就有七萬二千例,有人說,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藥物成癮者自身,因為沒有人強迫他們吸食這些藥物。因此,許多觀察家表示,藥物過量致死完全屬於「不關我的事」這個類別。

如果你放著讓成癮者自己去修正鴉片過量的問題,你將永遠無法獲得解決方法。 當有錯的那些人無法或是不願意去解決問題,你能做的選擇就是與這個問題共存,或去找出跟問題根源無關的解決方法。在鴉片成癮的這個例子裡,通常是 由政府或慈善機構介入 ,資助成癮者,讓他們接受治療並且康復。

當每年因鴉片致死的人數已然超越美軍在越南、伊拉克以及阿富汗死亡人數的總和時,這就是整個國家的問題了,而目前狀況正是如此。每一個因藥物過量死亡的案子都會讓至少一個家庭受到永久性的傷害,因為成癮者是「責任最大」的一方,而等著他們自行去解決鴉片問題就是輸家思維。

如果你家反覆遭人入侵行竊,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會說那是犯下罪行之人的錯,但是解決方法可能完全與犯罪之人無關;解決方法可能會包括,像是養狗、換個更好的門鎖、加裝警報系統,以及在門前貼上美國全國步槍協會(NRA)的貼紙等等。 輸家思維會把解決方法與是誰的錯綁在一起;一個更有效的方法則是去想說解決方法無所不在。

擺脫魯蛇思維吧,追究源頭不如思考出口

大部分在讀這本書的人,相較於純粹的社會主義,會更偏好資本主義,而資本主義需要大眾在各自的財物成就上負起責任;我們的法律系統也是一樣。當大眾都在法律以及金錢相關事務上,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時,對於社會的運轉來說,會是最佳的狀態。但是將這種個人責任的概念用到每一個情況、以及每一個問題上,就是個錯誤了。工程師不可能會犯這種錯誤,對他們來說,最佳的解決方法,可能跟我們所感覺到的問題肇因完全無關。

有一種常見的輸家思維是提出這種問題:「是誰先開始的?」 這是另一種指定責任歸屬的方法。有非常多的理由可為事情的結果指定責任歸屬,但是,這不一定每次都可以讓你知道,誰才是最適合站在解決問題位置上的那個人。如果開始造成問題的那群人無法或是不願意解決,如以一來,問題的解法就與原因無關了,不過這樣也沒關係。 工程師學習到如何在做決定時,排除情緒,這一點使得他們不會被是誰的錯這個問題給侷限住,並得以找到最佳解決方法。

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法經常與是誰的錯無關。如果你的思考方向與此相反,就是輸家思維。

如果你家裡不只有一個小孩,你可能會知道,當他們把錯怪在兄弟姊妹身上的時候,要他們收拾善後有多困難。對家長來說,允許「是誰做的」這個問題來影響自己決定誰該善後,就是輸家思維。

媽媽:史考特,把亂七八糟的客廳收拾乾淨。
史考特:不是我弄的!是戴夫!
媽媽:我沒問你是誰弄的。

我母親在處理這種事上是箇中翹楚,都該獲頒冠軍獎盃了。然後,我就把客廳收拾乾淨了。老媽對於輸家思維零容忍。在所有情況下都堅持著, 唯有繫鈴人才該去解開鈴鐺這種想法相當天真,多一點點彈性將大有助益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斜槓思考:開啟大腦的多職潛能,思考像個全才》,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exels。)

看更多工程師好文

• 新年目標想成為 Python 高手,你一定要知道這十大模組!
• 15 個工程師才懂的行內笑話!沒聽過別說你是工程師
• 【專為工程師設計的交友軟體】不看臉和身材,VSinder 主打用「程式碼」篩選對象


《TO》深度專題! 

《TO》新專題持續上線! 台灣有沒有機會搭上電動車開發熱潮,打造意想不到的創新服務?訂閱電子報 獲取最新深度報導。

迷因爺爺本人現身!「在變成迷因之前,我是個電機工程師」,卻意外紅遍全球

$
0
0

相信這張圖,大家都不陌生吧?「跟他講啊卒仔」是網路上相當知名的梗圖,而近日外媒 BuzzFeed 邀請梗圖中的男主角爺爺進行一場專訪,講出他爆紅的心路歷程。

在變成一張梗圖之前,「我是一個電機工程師」

不囉唆,先上影片(文末有中文翻譯影片

梗圖爺爺的本名是 András Arató,是一名 75 歲、退休的匈牙利電機工程師,過去主要負責照明相關技術,更曾獲選為匈牙利照明協會副會長(Hungarian Lighting Society)。

當提到一切梗圖的開始,Arató 表示他在休假時上傳了一張自拍照,被圖庫的攝影師注意到,因此聯繫了他。

(圖片來源:TEDx Talks 截圖)

攝影師向 Arató 表示,自己正在尋找像他這樣的角色,也有說明拍攝照片的用途,而 Arató 也欣然同意這些照片的授權使用。Arató 強調,他有聲明這些照片不能被用在三大敏感議題上:政治、宗教、色情,因為這些是最容易造成人們分裂的主題之一。

在拍攝結束過後幾個月,Arató 很好奇他所拍攝的這些照片被用在哪些地方,因此他 Google 了一下自己。他看到他自己變成診所網站上的醫生、公司中的主管等等,一切都如他自己所預期。

然而在數個月後,Arató 又再度搜尋自己,這也是他首次發現「迷因」的存在。

發現自己變成迷因,迷因爺爺如何反應?

儘管在照片中,Arató 是有露出笑容的,但網友認為他的表情流露出些許悲傷、痛苦的氣息,看起來在努力擠出笑容,也讓照片增添了許多趣味性;因此在歐美迷因界裡,「Hide the Pain Harold」成為英文版的「跟他講啊卒仔」梗圖,而 Arató 就是那位 Harold。

(圖片來源:Meming Wiki

但隨著迷因發展得愈來越大,有 Arató 在的梗圖也開始出現一些偏激、不堪入目的內容,這讓 Arató 相當不能接受。

他表示,當時他想了幾個方法:

  • 撤回所有照片:不可行,因為當初 Arató 已同意了照片的授權使用。
  • 下架刊登照片的網站:相對而言是可行的,然而在網路世界中,沒有東西可以真正消失不見,Arató 清楚就算他下架了這個網站,還會有千千萬萬個網站會重新出現。
  • 什麼都不做,等流行過後自然會消失

Arató 選擇了第三個方式,但他小看迷因的力量了。Hide the Pain Harold 風潮不但越來越瘋狂,還從美國延燒到歐洲,再進一步蔓延到全球。

期間,有網友發現了 Harold 的真實身份。

Arató 表示該網友寫了一封信給他,告訴他網路上很多人不相信 Harold 是個真實的人,而是 AI 合成的人像,希望他公開自己的身份。因此 Arató 在俄國的社群平台上,公開了自己的身份。

紙上寫著俄文「我是活著的人,你好!」(圖片來源:TEDx Talks 截圖)

在數小時內,Arató 的文迅速引起網路的注意。也讓 Arató 的退休人生有 180 度的轉變。

大方成為迷因爺爺,Arató 開啟新人生

在 Arató 公開身份後,他接受了許多媒體的採訪,也創辦了自己的 臉書Instagram、及 YouTube 頻道,甚至參加了 TED 演講。

Arató 開始受邀參與許多活動,而他也相當樂在其中;此外他也表示,他收到許多網友的留言,告訴他他的笑容拯救了很多人。

Arató 認為,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扮演,他過去是擔任電資工程師,在退休後他則是要扮演 Harold 這個角色;而他也藉由這個角色,獲得了嘗試人生更多可能性的寶貴機會。

Arató 在成為名人後,花了五年的時間在一間小廣播公司擔任音樂 DJ。(圖片來源:TEDx Talks 截圖)
Arató 也參與了可口可樂的廣告拍攝。(圖片來源:BuzzFeed YouTube 截圖)

不僅如此,Arató 也發現過去那些偏激、不好的梗圖內容,也消失了!

Arató 在採訪中最後提到,在這陣子讓人抑鬱的時期,若迷因可以讓人會心一笑,那他很樂見自己的笑臉可以消除人們生活中的不愉快。而不管他在網路上是誰,他還是認為自己會是同樣的人,András Arató。

附上精簡版中文採訪影片:

參考資料

BuzzFeedTEDx Talks培養 memeBig Cheese 大起士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你可能有興趣


《TO》深度專題! 

《TO》新專題持續上線! 台灣有沒有機會搭上電動車開發熱潮,打造意想不到的創新服務?訂閱電子報 獲取最新深度報導。

【年終再加碼!】每人領 10 萬元獎金,聯發科發出總計逾 17 億元大紅包

$
0
0
圖片來源:鉅亨網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聯發科每人發出 10 萬元獎金 總計逾 17 億元大紅包 〉。首圖來源:鉅亨網)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聯發科近期好消息連連,股價飆漲市值上兆、營收更衝破百億美元,為了回饋員工,聯發科決定每人發放獎金,在年關將近的時候,除了年終,聯發科集團員工每人通通多拿「10 萬元」,羨煞其他產業。(責任編輯:鍾佳瑀)

聯發科昨 (14) 日宣布,為歡慶全年營收跨越百億美元大關,集團與旗下子公司正職員工每人可獲得 10 萬元獎金,總計發出逾 17 億元的大紅包。

全球約 1.7 萬人獲得 10 萬元大紅包

聯發科表示,公司今日下午與全球員工舉辦線上感恩直播慶祝會,由董事長蔡明介、執行長蔡力行及總經理陳冠州共同主持,一起與員工歡慶歷史性的一刻。

聯發科也提供特製下午茶組感謝員工,同時,聯發科及子公司,包含五家獨立營運子公司(立錡、絡達、創發、聚星、芯發)旗下的正職員工,每人將可獲得激勵獎金 10 萬元,全球位於亞洲、歐洲、美洲的全體員工約有 1.7 萬人獲得這份大紅包,總獎金逾 17 億元。

編按:據內部員工表示,下午茶組為煎餅跟可樂,暗喻全體員工一磚一瓦努力才達到現在的成就。不管是煎餅、或者 2018 尾牙抽獎一抽成名的巨峰葡萄,對員工來說,獎金就是最實際的犒賞,聯發科的紅包可是羨煞許多產業呢!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聯發科每人發出 10 萬元獎金 總計逾 17 億元大紅包 〉。首圖來源:鉅亨網)

你可能有興趣

♦ 【沒在跟你怕!】聯發科 Q3 首次奪全球手機晶片市占率第一,下一局將跟高通對決 5G 市場!
♦ 【IEEE 全球通訊會議】聯發科:半導體業欣欣向榮,摩爾定律會持續下去
♦  聯發科趕在華為禁令生效前出貨!9 月狂賣價值 3 億美元、1300 萬枚晶片


《TO》國際版 2021 正式上線

台灣躍上世界舞台,不能少了你! 立即至 Facebook 按讚、Twitter 追蹤,第一手國際消息都會在這個 英文同名官方網站 唷!

【要弄丟多少比特幣】英工程師多年前誤扔,今值 77 億想求助政府開挖垃圾場

$
0
0

(本文經合作夥伴 unwire.hk 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21 億元 BitCoin 硬碟誤葬堆填區 英男捐 5.3 億元求政府助尋被拒 〉。)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比特幣價值狂飆,近期更飆破了 3.6 萬美元(約台幣 100 萬)。但在多年前,比特幣並沒有太多人關注,當時沒人想得到比特幣 10 年來會升值 3000 倍。前些天有位工程師就因為忘記了比特幣私鑰的隨身碟密碼,導致 7003 枚比特幣無法領出。而這次,則是另一位工程師直接不小心直接丟棄了有 7500 枚比特幣的硬碟。(責任編輯:郭俐伶)

英國一名男子在 7 年前丟棄了裝有 7500 個比特幣的硬碟,令值 77 億台幣得比特幣誤葬堆填區 ,他近日提議捐出 5.3 億港元(約 19.3 億台幣),即丟失的比特幣目前 4 分之 1 的價值,予當地政府協助堆填區的挖掘,但被紐波特市議會拒絕。

 願捐 25% 財富懇請政府開挖尋碟卻遭拒

比特幣的價格近日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價,突破 3.4 萬美元,誤葬 77 億台幣比特幣的 35 歲英國威爾斯紐波特的電腦工程師豪沃斯(James Howells),近日向當地市議會提出,捐出約 5.3 億港元,即丟失的比特幣目前 4 分之 1 的價值,換取政府的官方許可,開挖垃圾場,而一半價值的比特幣將會和參與「搜救」的投資者和當地居民分享,屆時他只會餘下 4 分之 1 的的比特幣。 不過,他的計畫被當地市議會發言人拒絕,發言人指,開挖垃圾掩埋場會花掉幾百萬英鎊,也不能保證硬碟能被找回及正常運作,挖掘亦不符特許規章,會嚴重破壞環境,所以拒絕要求。

豪厄爾在 11 年前「挖礦」掘出 7500 枚比特幣,當時比特幣處於起步階段,價值低廉,他誤以為已複製得所需的的資料,在 2013 年扔掉了硬盤。當他意識到自己誤葬比特幣在堆填區時,丟失的比特幣已升值至約 600 萬美元,當年他在參觀了垃圾填埋場後,更一度指「沒有機會」取回硬碟。

(本文經合作夥伴 unwire.hk 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21 億元 BitCoin 硬碟誤葬堆填區 英男捐 5.3 億元求政府助尋被拒 〉。)

更多關於比特幣


《TO》深度專題! 

《TO》新專題持續上線! 台灣有沒有機會搭上電動車開發熱潮,打造意想不到的創新服務?訂閱電子報 獲取最新深度報導。

【各大廠積極搶人才】5G、電動車帶動電子零組件、半導體訂單滿載,日月光月薪上看 100K

$
0
0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徵才創 10 年同期新高 日月光月薪上看 100K。(圖:AFP)

(本文經合作夥伴 鉅亨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徵才創 10 年同期新高 日月光月薪上看 100K〉 。)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隨著台灣 5G、電動車產業發展與國際市場趨勢,台灣的電子零組件與半導體產業訂單滿載,也催生出更多人力需求。從半導體、電動車、5G 到遠距需求,看看現在最熱門職缺。(責任編輯:呂威逸)

去年遠距工作、教學商機崛起,全球加速建置 5G、物聯網設備,台灣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出口暢旺,帶動人力需求,據勞動部統計,12 月徵才數達 8833 人,年增 2 成,創 10 年同月新高。多家重量級大廠積極爭搶人才,日月光製程工程師月薪上看 100K,矽品最高也達 61K。

遠距商機催生工作機會,「電子零組件」前景看好

據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資訊整合系統統計,去年 12 月各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新登記求職人數總計 56492 人,較上月增加 2%,新登記求才人數為 86614 人,月減 11.12%,平均每位求職者有 1.53 個工作機會(即求供倍數為 1.53 倍)。

受疫情持續影響,民眾逐漸改變消費習慣,催生遠距工作商機,致使 5G、物聯網需求強勁,加上美中貿易衝突,台灣受惠轉單效應訂單滿載,此外,各國大廠紛紛投入電動車研發,帶動電子零組件需求大增,前景看好。

據發展署統計,「電子零組件製造業」12 月徵才 8833 人,創 10 年同月新高,較前一年同期成長 20.83%。

電動車、5G 發展帶動半導體業訂單,日月光上看月薪 100K

隨著電動車、5G 題材持續發燒,多數半導體業者接單旺到不行,科學園區需才孔急,發展署指出,包括國巨(2327-TW)、群創(3481-TW)、聯電(2303-TW)、日月光及矽品等公司,分別透過台灣就業通釋出不少職缺,工作內容以製程技術員及設備維護(助理)工程師為主。

其中,矽品設備維護工程師薪資上看 61 K,且每年提撥 10% 可分配盈餘予員工同享;日月光半導體製造的製程工程師,薪資最高則可達 100K。

(本文經合作夥伴 鉅亨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徵才創 10 年同期新高 日月光月薪上看 100K〉 。)

你可能有興趣


《TO》國際版 2021 正式上線

台灣躍上世界舞台,不能少了你! 立即至 Facebook 按讚、Twitter 追蹤,第一手國際消息都會在這個 英文同名官方網站 唷!

【阿嬤也可以用台語叫 Siri?】蘋果誠徵「台語流利」的軟體工程師

$
0
0
(圖片來源:Omid Armin on Unsplash

許多人在疫情期間都待在家中,大幅降低了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機會,使得智慧語音助理的使用率大大增加。據 統計 ,2020 年美國使用語音助理的用戶為 4370 萬人,與 2018 年的 2150 萬用戶相比成長了 103%;而根據外媒 預測 ,語音辨識市場價值在 2025 年將高達 268 億美元,可見聲音 AI 科技的強大成長潛力。而蘋果也沒有漏掉這個市場機會,徵求台灣軟體工程師教導蘋果的語音助理 Siri 台語!

蘋果徵台語流利的軟體工程師!教 Siri 說台語

蘋果在日本橫濱的開發團隊於 15 日發布了新的職缺,徵求台語(Taiwanese)流利的 AI/ML 語言工程師。除了要有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軟體工程專業,還要 有「母語程度」的台語能力跟能夠在全英文環境下工作的英文程度。

(圖片來源:Apple)

根據網站介紹,這個日本橫濱團隊負責開發國際市場的 Siri 與相關雲端服務,主要工作就是讓 Siri 成為全球最強的語音助理,而教導 Siri 學習新的語言就成為首要目標,才能為蘋果用戶帶來最高的在地化使用體驗。

為了讓 Siri 可以觸及更多國際市場,蘋果勢必要拓展更多 Google、Amazon 還沒開發的語言,如各地方言,而台語就可能成為其中一項。

要應徵這個職缺,除了必須要有電腦科學或相關科系的碩士學歷,還必須精通至少一種程式語言、熟悉機器學習的分類、回歸與排名方式,以及懂得自然語言處理(NLP)的相關技術等,才能針對「特定語言」進行 NLP 訓練。

聲音科技日漸普及,語音助理要競爭就要更在地化?

隨著語音助理越來越多人使用,蘋果、亞馬遜及 Google 無不致力加速開發自家的語音助理服務。截至 2020 年 3 月,Apple 的 Siri 能支援 21 種語言,Google 的 Google Assistant 可以支援 44 種語言,而亞馬遜的 Alexa 可支援 8 種。

當最主流的語言市場都已達飽和,要持續擴大用戶數量,除了開發新的助理服務,語言就成為另一個潛力市場。也因此蘋果與 Google 均追求更多語言的方言系統,如 Siri 就有支援中文、荷蘭文、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與西班牙文的部分方言。

身為中文的方言之一,台語也有為數不少的使用者,也成為蘋果想競爭的市場。或許日後就能聽到 Siri 講出一口流利的台語啦!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去年 iOS 14 剛發表時,有眼尖 網友發現 蘋果官網的 Siri 翻譯中提到可支援「台語(Taiwanese)翻成英文、日文」,後來默默被改成中文(Mandarin Chinese (Taiwan))。 因此本次的「台語工程師」也有可能是蘋果誤植,Siri 到底能不能講台語,只能等蘋果更新才知道啦。

(圖片來源:PTTApple,經編輯合併)

參考資料

Voice UIAppleInsideGlobalme批踢踢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你可能有興趣


《TO》深度專題! 

《TO》新專題持續上線! 台灣有沒有機會搭上電動車開發熱潮,打造意想不到的創新服務?訂閱電子報 獲取最新深度報導。

你玩「小朋友下樓梯」最高紀錄是幾層?當年遊戲開發者現已是超強工程師!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大家的童年應該都有玩過小朋友下樓梯吧這個小遊戲吧?只用左右鍵來控制遊戲主角往下跳,若被針刺到會減少血條,沒有跳到階梯掉下去就得重來。此外,遊戲主角發出的慘叫聲也十分淒厲,讓人印象深刻。但有人知道遊戲破關結局是什麼嗎?這位網友為了找到真正的小朋友下樓梯遊戲結局,居然尋根到遊戲發明人,還獲得了他的讚賞,也如願看到了真實的「小朋友下樓梯真實破關結局」!(責任編輯:郭俐伶)

小朋友下樓梯,(中譯:是男人就下 100 層)曾經風靡一代的 flash 小遊戲、炙手可熱的休閒遊戲之最。它讓多少人沒日沒夜地想去嘗試「第 100 層的滋味」;又有多少工程師的第一份作業,就是開發類似的小遊戲。

為此,中國 B 站(Bilibili,影片上傳平台)一位名為「假期販子」的 up 主 (日語:うp /うぷぬし,多指在網站上傳影片或其他資源的人,即上傳者),耗時數月,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讓網友們直呼:「當代頭號玩家 !」但令這位 up 主萬萬沒想到的是,這背後的故事和秘密,卻要穿越回 30 年前才能解答。更意外的是,竟然還得到了原開發者用中文寫的答覆與感謝。

大家有試過,玩到最後一層會發生什麼事嗎?

其實《小朋友下樓梯》(中國版本:是男人就下 100 層)是山寨版本,最初這款遊戲是由一位日本人 草薙昭彥 開發。遊戲最初的名字叫做 NS-Shaft。這個 NS 可不是 Nintendo Switch,而是原作者創立的 Nagi-P Soft 遊戲公司的縮寫。

既然是找隱藏關卡,那必須要從原版遊戲入手。up 主發現,國內的 flash 版遊戲基本都是山寨仿製的,根本沒有劇情可言。而網上的相關資料,也基本上都是錯誤的。

不過所幸的是,這款遊戲真正的開發商 Nagi-P Soft 的官網還在,上面 Windows 版本雖然是 1997 年的,但現在還能免費下載。於是,up 主的 100 層挑戰正式開始!每玩一把,他就會螢幕錄影,記錄一下完成的層數。

遊戲原始開發商 Nagi-P Soft 的官網

通關秘訣只有兩點:不碰釘子、不掉下去。最終,在第 60 把的時候,up 主終於到了兩位數的魔咒。

然而,這位 up 主玩遊戲玩到了 100 層之後,遊戲依然還在繼續!難道這個遊戲有劇情只是江湖傳說?到此為止都是一廂情願嗎?

小朋友下樓梯,到底有沒有破關的一天?

到了這一步,up 主決定死撐著繼續搜索這款遊戲的相關資料,但是翻閱了中英日三版網站之後,仍然關於 100 層的劇情資訊都沒有。難道是被 100 層這個盜版名字誤導了?

up 主決定轉變思路,從這家遊戲公司的歷史著手。因為 Nagi-P Soft 是一家 1989 年就成立的公司,當時草薙昭彥只有 13 歲,而遊戲 NS-Shaft 直到 7 年後才推出,那麼 1989 年到 1996 年之間這家公司開發過哪些遊戲?

Nagi-P Soft 一開始是為 MSX 開發軟體。MSX 簡單來說就是,80 年代電腦的廉價替代品,簡單來說就是日本的「小霸王學習機」。

但從這麼多遊戲軟體裡尋找相關線索,依舊難如登天。按照當時還主要紙媒橫行的時候,他決定從當時最熱門的雜誌——MSX Fan 開始。於是,up 主開啟了 1989 年第一期的漫漫征程,進行著一邊流覽、一邊拍照翻譯的工作。

結果,就在這時候有了轉機!在翻了 16 本雜誌之後,up 主終於在 1990 年 9 月刊第 46 頁上找到了線索:一篇名 為 8192 層高塔的文章。整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在 2005 年,有一位冒險家在奧阿弗利卡的腹地,發現了一座直通雲霄極不合理的高塔。在當地流傳的傳說中,這座高塔高達 8192 層。你為了制霸這座塔,向著奧阿弗利卡出發了,但是見到實際的塔後,你卻躊躇不前,只能左右反復橫跳……」劇情到此,剩下的內容需要玩家自行在遊戲中摸索了。

看起來,現在離最終答案只有一步之遙。接下來,作者就開始了對這款遊戲的瘋狂採購計畫。在瀏覽了至少 10 家不同的線上遊戲購物平臺之後,竟然連一條有關這個遊戲的資訊也沒有找到。

找到「小朋友下樓梯」遊戲原作本人

這時候,up 主想到了遊戲原作者—— 草薙昭彥。現在他的 Twitter 頭像,仍是這款遊戲裡那個冒險的小男孩。up 主就向草薙昭彥表達了自己的支持與困惑,並向他詢問了購買 8192 層塔 這款遊戲的管道。幾天之後,草薙昭彥真的回復了,並詳細解釋了這款遊戲市面上沒有的原因:它並不是一款商業化遊戲。

當時雜誌上除了在 46 頁上介紹了這款遊戲之外,還在 61 頁附上了遊戲的原始程式碼。這位 up 主在日本好友的説明下得到了 MSX 設備,隨即開始了敲代碼、玩遊戲。但很可惜,這款遊戲依然沒有任何劇情可言。接著,草薙昭彥將他參與制作過遊戲的所有版本全部發給了他。

現在只剩下最後一個目標,這款遊戲的 GBA 版—— NS-Shaft 與 NS-TOWER 的融合版。跟之前的所有版本都不同,這次還加入了道具和設備,更有了完整的劇情。

最終,他找到了 GBA 版的隱藏劇情,雖然這款遊戲的 GBA 版本並非原作者開發,而只是授權給協力廠商製作的衍生作品。但這並不妨礙原作者激動的心情,草薙昭彥在得知自己的遊戲在 B 站火起來後,用中文發了文章開頭那條中文 Twitter。就在剛剛,他又得知自己上了微博熱搜。

《小朋友下樓梯》的故事到這裡暫時完結,而草薙昭彥的遊戲公司早已淹沒在時間長河裡,這家公司此後再也沒有推出過一款熱門遊戲。雖然 Nagi-P Soft 公司的官網至今還存在,但網頁風格在告訴你,這家公司的歷史已經完結。

甚至你還能看到 Chrome 流覽器的提示: 已不再支援 Adobe Flash Player,仿佛在提示這款遊戲隨著 flash 消亡已經一去不復返。

2007 年,Nagi-P Soft 推出最後一個手機 Java 版;2013 年,iOS 版更新到 1.1.4 後《小朋友下樓梯》官方版就再也沒有更新過。

小朋友下樓梯遊戲原作者,現已是一名出色的開發工程師

但草薙昭彥至今仍是一名活躍在 GitHub 上的工程師。

草薙昭彥現在的身份已不再是遊戲公司創始人,而 是挪威 Cognite AS 日本子公司的首席解決方案架構師和日本區 CTO。目前他居住在新加坡。他已經轉戰 JavaScript,並開發一個熱門開源專案—— Mini Tokyo 3D,是東京公共交通的即時 3D 地圖。

經過數個版本的反覆運算,Mini Tokyo 3D 的功能已經相當完善:不僅能顯示東京地鐵的即時位置,還能顯示東京上空的民航客機,地圖的顏色也會隨著夜幕降臨而變黑。現在 Mini Tokyo 3D 已經在 GitHub 上收穫了 1.4k 星標。

草薙昭彥也一直堅持為這個開源項目寫教學文章,上個月他還在個人博客裡更新了文章。這個專案還為草薙昭彥帶來了許多大獎,包括日本數位媒體協會(AMD)頒發的新人獎、第三屆東京公共交通開放資料挑戰賽大獎、2019 年開放與大資料利用與地區振興促進組織貢獻獎。

在一次採訪中,草薙昭彥解釋了他開發 Mini Tokyo 3D 的原因,最初他是為了開發一款 Mini Metro 益智遊戲,讓玩家在人口迅速增長的城市中規劃地鐵路線。

後來他參加了東京公共交通開放資料挑戰賽,創建了這個數字孿生專案。草薙昭彥說,他還有個目的,是希望東京奧運會舉辦之際,外國人能更容易地瞭解東京的公共交通。因此,當你把滑鼠指標放在地鐵上時,會彈出一個多語言的提示,目前該項目已經支持中文。沒想到的是,因為疫情,東京奧運會推遲,草薙昭彥又開發了一款日本疫情傳播圖。

除了疫情以外,可能更讓 45 歲的草薙昭彥感到意外的是,自己 25 年前開發的遊戲又因為一位中國玩家再次喚醒人們的記憶。

草薙昭彥的個人部落格:
https://nagix.hatenablog.com/

草薙昭彥近況:https://internet.watch.impress.co.jp/docs/column/chizu2/1226660.html

Nagi-P Soft 主頁:
https://www.nagi-p.com/v1/

(本文經 AI 新媒體量子位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是男人就下 100 层》真的有隐藏剧情!B 站 up 主数月破解,原作者点赞致谢 〉)

你可能會有興趣


《TO》國際版 2021 正式上線

台灣躍上世界舞台,不能少了你! 立即至 Facebook 按讚、Twitter 追蹤,第一手國際消息都會在這個 英文同名官方網站 唷!

「就算學 C、Java,也千萬別碰 Python!」資深工程師用這 6 點打臉最紅程式語言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想學個程式語言來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嗎?你在蒐集各方資料時,可能會看到許多推薦 Python 的文章,因為它好學、有龐大的 AI 資源、開源平台、函式庫支援,而且許多頂尖大學如麻省理工、加洲柏克萊等也都採用 Python 作為 資訊科學的入門程式語言教學,被認為是跨領域人才首選的程式語言。

但實際在職場上真是如此嗎?Python 真的比其他語言更好學、更實用嗎?看法或許兩極,看看資深工程師怎麼說。(責任編輯:賴佩萱)

有句話想說很久了,我在資料分析行業中呆了十年,從接觸資料分析開始學習了很多程式語言,其中包括現在大火的 Python,也有很多人在轉行資料分析之前都來問我要不要學 Python。

而我的回答一直都是:「如果對於程式語言沒有基礎,不要以 Python 作為自己的資料分析入門語言 !」

也就是說,要不要把 Python 當作未來可以找工作、掙錢的跳板,這是目前很多人都存在的一大誤區。至於原因,聽我慢慢道來。

Python 六年內從小眾語言攀升成為最流行語言

近幾年 Python 紅的有點過頭了,從 2014 年到現在不過 6 年的時間,Python 就從一門極為小眾的語言,成長為了世界最流行的程式語言,攀升速度不可謂不快!

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 Python 的流行態勢之猛烈:

2018 年開始,Python 莫名在這一年大火,以每年超過 5% 的速度發展,程式語言排名也在一年內飆升 13 名,直到今天,Python 的上升速度雖有變緩,但是仍然有著競爭世界第一流行程式語言的潛力。

Python 如何在短時間內爆紅?

除了 Python 作為萬能語言本身的優點之外,比如比 C++/Java 簡單易學、開發更加穩定等,與資本的瘋狂推動也是拋不開關係的。

前些年 Java 大火的時候,整個市場上鋪天蓋地上都是「Java 入門培訓」,直到現在也沒消停,是程式語言培訓行業的常青樹。

Python 的情況也類似,資本市場向來都是哪裡有韭菜去哪裡,眼看著 Java、C++ 沒有市場了,於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就開始推動 Python。

市場吹得多了,那些企業也就都懵了,資料分析、人工智慧這些崗位也都井噴出來了,想一想之前的 C++不也是這種情況嗎?

所以對於 Python 這些鋪天蓋地的廣告,我的建議還是要結合自身的需求:

想要做個工程師,學 C++/Java/PHP 這些語言,哪一個不比 Python 實用呢?如果是想從事資料分析相關的工作,Python 也不是最佳的支撐工具,市場上的資料分析專業工具可以替代 Python 的大部分工作內容。

為什麼不建議你學 Python?

1. 語言效能差

現在 Python 看似很火!但實際上 Python 語言的嚴謹性和穩定性根本和 C++無法比!對於 C++ 老手來說,速度上也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一個專業的工程師,寫個 C++ 能用 1 秒解決問題,用 Python 可能就需要十幾秒。

2. 語法混亂

就舉一個例子,Python 2 與 Python 3 這兩個語言版本之間竟然互不支援,這是我在學習其他程式語言當中從來沒見過的。

3. 市場混亂

現在所謂的 Python 培訓高薪就業什麼的,其實大部分都是騙人的,想學習程式設計或者入行資料分析,千萬別入 Python 這個坑,老老實實學習 C\C++\JAVA\PHP 才是正道!

4. 工作前景不好

那些網上吹噓的「學會 Python 就能找到好工作」,這純屬就是個偽命題。從一個資深工程師的視角出發,實在不建議你將 Python 作為一種職業,從功利性的角度出發,你學 Python 是很難找到工作的。

而且隨著人工智慧光環的褪去,業務落地變現困難,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工程師的崗位趨近於飽和,工作越來越難找。

之所以不建議從事 Python 的問題在於,你以為選擇 Python 作為入門程式語言是件輕鬆的事情,然而卻選擇了條艱難的不歸之路。

5. 成長性不高

不得不說,在從事 Python 的這幾年中,每天都在朝九晚六中度過,還時不時要找點事情做做。雖然薪水沒有 Java 大佬們那麼高,然而生活還是過得有滋有味。

為什麼呢?Python 效率高的,效率有多高,直接 pip 裝個包就好了。這樣的語言雖然簡單易用,但是並沒有任何的成長性。

6. Python 並不適合入門

Ruby、Python、JS 這些程式語言本身都差不多,沒有說哪個更簡單,Python 大部分是因為近些年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概念的興起,Python 也隨之熱門起來。

但是如果論最簡單的話,我覺得 JS 是最簡單的方法,現在開啟瀏覽器,在控制台寫入:alert(「hello world」),這樣就已經入門了 JS 了。如果是 Python 現在你可能還在忙著配置程式設計環境呢。

想學程式語言找工作,多方學習才是王道

對於 Python,建議可以學習下,但是如果想靠他找到份工作就要謹慎些。畢竟,決定你工資的是你的稀缺程度,如果沒有業務的支撐,即使你再精通也是徒勞。

(本文經合作夥伴 數據分析那些事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別被耍了!就算學 C、JAVA,也千萬別碰 Python〉。)

看更多程式語言


《TO》深度專題! 

《TO》新專題持續上線! 台灣有沒有機會搭上電動車開發熱潮,打造意想不到的創新服務?訂閱電子報 獲取最新深度報導。

7 歲小孩獲得 IBM AI 認證,成為全球最年輕工程師!

$
0
0
Kautilya Katariya 是全球公認最年輕工程師。圖片來源:IBM Developer Blog

你幾歲開始學程式呢?多數人是在中學時期接觸程式,大學開始認真鑽研 coding 技術。在印度,有個名為 Kautilya Katariya 的 7 歲孩子,已獲得 IBM 的 Python 和 AI 的 4 項專業認證,被公認為全球最年輕的軟體工程師。

Katariya 沉浸於程式,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和 Katariya 同齡的孩子,大多沉浸於電玩、手遊的世界,但 Katariya 卻對程式碼有高度的興趣。2020 年,Katariya 年僅 6 歲的時候,已成為全球公認最年輕的軟體工程師,《吉尼斯世界紀錄》(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寫道,他是獲得 IBM AI 認證的最年輕兒童。

Katariya 的父親 Ishwari Katariya 表示,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Katariya 待在家的時間增加了,於是他沉浸於程式的世界,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關於課程的選擇,Ishwari Katariya 提到,當時他們尋找結構清晰、定義明確的程式與 AI 線上免費課程,而 IBM 的課程符合這些標準,也幫助 Katariya 學習程式、AI 與機器學習的概念。

6 歲時,Katariya 獲得 IBM Python 與 AI 的認證

剛開始學程式時,Kautilya 接觸了 Python、JavaScript 與 HTML,後來 Python 成為他最愛的程式語言,因為他發現,Python 是目前 AI 與機器學習最好的程式語言。於是 Kautilya 專注於 Python,花大約 7 個月的時間掌握語法,完成 Python 的學習。

2020 年 11 月,Kautilya 從 IBM 獲得 Python 和 AI 的認證。他在 edX 上完成了 IBM 的 Foundations of AI 專業認證,以及 IBM Cognitive Class 的 Python for Data Science 課程;同時,Kautilya 也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認證。

但 Kautilya 的學習尚未結束。目前他正在攻讀 IBM 的兩門課程,以獲得另一個應用人工智慧的專業認證。若他能保持對程式的熱愛與學習動力,將是未來關鍵的程式人才。

參考資料

IBM Developer Blog》、《TechRepublic》、《TechTimes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IBM Developer Blog

延伸閱讀

「就算學 C、Java,也千萬別碰 Python!」資深工程師用這 6 點打臉最紅程式語言
【Debug 不再心累?】把 Python 程式設計「可視化」,竟出自瑞士理工學院大一新生之手
新年目標想成為 Python 高手,你一定要知道這十大模組!



沒有相關工作經驗,要如何取得數據分析師的 offer?

$
0
0

數據分析是近年很夯的工作,很多公司開了相關職缺,並且開出高額薪資,讓不少人躍躍欲試。然而,這類職缺通常會有一個條件:「必須有相關工作經驗」,讓不少新鮮人或轉職者卻步。

國外,名為 Madison Hunter 的工程師在《Towards Data Science》分享 ,如何在沒有相關工作經驗的狀況下,得到數據分析師的 offer。

方法一:多認識人,建立人際網路

《Forbes》雜誌 寫道 ,網路不僅是交易資訊,也是建立長期關係的途徑。而人際網路是找工作的重要資源,特別是在缺乏相關工作經驗的情況下,他人的推薦是讓自己獲得面試機會的關鍵。

Hunter 分享,自己在科技業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透過與大學同事保持關係而來。當時 Hunter 參加為期 4 個月的實習,與對方在同一個小隊而認識。實習結束後,Hunter 仍然與他保持連繫。兩年後,對方傳訊息給 Hunter,表示公司有在考慮聘請他來工作。於是 Hunter 獲得了科技業的第一份工作。

也就是說,多參加一些活動,多認識一些人,放出自己的名字,對未來的求職會有幫助。

方法二:寫部落格,展現自己的溝通與說故事能力

數據科學家需要分析海量的數據,挖掘出背後的故事,並且呈現給同事、主管與客戶,因此,數據科學家必須要會「講故事」,將大量數據視覺化,並向公眾講述背後的意義。溝通技能,是數據科學家必備的能力。

透過寫部落格,不僅能訓練溝通能力,也能讓企業看到你的說故事能力。關於具體作法,你可以在部落格中,用簡單的數據,解釋自己的數據分析成果,讓沒有相關背景的人,也能夠理解你的作品。另外,在寫文章的過程中,也能幫助自己理解數據科學的概念。

這些文章,將會成為你作品集的一部份,讓企業了解你對特定概念的理解。此外,企業也能看到你願意貢獻知識,促進數據科學家同儕的發展,而且企業也能透過部落格的追蹤者,知道大眾對你知識的重視。

方法三:發展顧問業務,在自由工作中建立經驗

除了找相關工作,你也能嘗試建立自己的數據科學顧問業務,成為自由工作者。在自由工作中,你能獲得經驗,同時也能應徵工作,並且用自由工作的實戰經驗,提升自己的籌碼,幫自己應徵上夢寐以求的企業。

然而自由工作並不適合每一個人,自由工作者必須面對案源不穩定的壓力。但自由工作不失為一個機會,讓自己建立經驗,而且你也可能會發現,自己其實很享受自由工作者的生活,最後就選擇以這個方式工作。

方法四:透過免費數據,建立自己的數據分析專案

Hunter 認為,數據科學是個跨學科的領域,專注於收集資訊與解決問題。因此,企業通常不願意聘雇沒有解決過問題,或者是沒有從數據中得出任何結論的人。

Hunter 建議,能夠透過 Kaggle 等免費數據集,來建立自己的數據分析專案。藉由專案,能向企業展示自己的好奇心、研究動力與分析品質。至於要開啟怎樣的專案,可以透過搜尋,找到數百篇各種主題的數據分析文章,從中獲得分析的靈感。

方法五:找實習、志工等工作,展示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

最後,實習、志工等工作也是取得工作經驗的方式。雖然這類工作幾乎「沒有薪水」,但至少能換到工作經驗,成為尋找下一份工作的門票。

此外,這些工作也能向你應徵的企業,展示自己是個「團隊成員」,證明自己能夠與團隊合作。另外,你也可能在工作中,創造有意義的解決方案,產生正面影響。如果主管願意幫你寫推薦信,那就更棒了!

對初入數據分析領域的人,「缺乏工作經驗」是求職上的障礙,但仍然有很多機會,能夠幫你累積到相關的經驗。只要你願意,透過勇氣、毅力與創造力,依舊能幫你突破難關,拿到夢寐以求的 offer。

參考資料

Towards Data Science》、《Forbes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就算學 C、Java,也千萬別碰 Python!」資深工程師用這 6 點打臉最紅程式語言
【工程師專屬免費資料庫】Openbase 替你找出命定的開源軟體,寫程式從此不再苦惱
5 個理由告訴你,就算放假你也必須每天寫程式


番茄鐘不夠強!工程師研發「69 工作技術」,狂寫 8 小時程式也不覺得累

$
0
0

如果你是工程師,你的一天可能是這樣:坐到辦公桌前,打開電腦,開始寫程式,寫完之後再寫下一個程式,任務告一段落,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然後什麼都不想做,只想耍廢。隔天上班,再重複一次這樣的過程。

寫程式是很耗心力的工作!國外資深前端開發者 Nick Bull 撰文 ,表示自己以前寫 2 到 4 個小時的程式就會很累,但現在可以寫超過 8 小時的程式,而且不會覺得自己像一團爛泥,腦袋也不會打結。Bull 根據書籍與自我實驗,開發一套生產力系統,並且 分享 到網路上,供工程師們參考。

Bull 的生產力系統,建立在 3 大支柱上:

▌建立時間表
▌列出隔天要做的事
▌69 工作技術

建立時間表:節省決策的時間與意志力

這一切都從時間表開始。Bull 將自己的工作寫在白板上,不斷提醒自己,在每個時間點所要做的任務。

Bull 表示,在建立這個方法以前,總認為自己知道要什麼時候要做什麼,實際卻常常忘記自己該做的事。例如,早上 7 點起床後,Bull 知道自己有 1 小時的空閒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會做伸展操、吃早餐,以及閱讀 30 分鐘。但 Bull 很常會吃 1 小時的早餐,最後沒有閱讀。我們很容易過多的做一項活動(吃早餐),而偷走另一項活動(閱讀)的時間。

Bull 也注意到,如果沒有時間表,就需要花額外的時間,決定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另外,做決定時,心中也會有「天使與魔鬼的交戰」,而魔鬼總是會誘惑我們做輕鬆的工作,甚至是休息。在沒有時間表的狀況下,就需要用意志力,「強迫」自己做應該做的事情。

透過時間表,就能夠省下決策時間,也不需要耗費精力,強迫自己做重要的事情。Bull 也建議,如果要建工作表,可以用 Google Calendar,這樣就能夠輕鬆編輯,也能與同事分享。

列出隔天要做的事:找出關鍵任務,空出最精華的時間

建立時間表,能幫助我們有效率的應用時間,而透過任務清單,能幫我們找出最關鍵的任務,再將關鍵任務填入時間表,進一步提升時間的效率。

Bull 提到,自己會在晚上建立隔天的任務清單。Bull 表示,如果當天早上才列任務清單,會需要花時間想任務,也需要時間研究任務細節,但這可能會陷入思考過程的陷阱,也就是思考任務的細節、流程等資訊,不知不覺花了超乎預期的時間。

另外,早上通常是精神最好,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在早上列任務清單,相當於浪費了最精華的時間,消耗認知資源,還有可能分散注意力。因此在前一天晚上思考隔天的工作內容,是效率較高的做法。

69 工作技術:專注工作 52 分鐘,有效休息 17 分鐘

番茄鐘是知名的時間管理技術,透過 25 分鐘專心工作,5 分鐘休息的循環,讓大腦得以專注與放鬆,提升工作效率。Bull 嘗試了番茄鐘工作法,認為工作效率的確有提升,但是 25 分鐘的工作時間「太短了」,每次會需要花 5 到 10 分鐘的時間進入心流狀態,但工作了 15 分鐘之後就必須休息,時間稍嫌不足。

於是 Bull 研發了 52+17 技術,也就是 52 分鐘專心工作,17 分鐘休息的循環,類似番茄鐘。Bull 親身實驗,覺得 52+17 的工作效率比番茄鐘更高。

但是 Bull 認為,工作效率還可以再提升,於是他研究了休息的方式。多數人認為,休息是做工作以外的任何事情,例如刷 IG、看 YouTube、聊天等等,但這些都不是有效的休息。有效的休息,必須要帶來能量,而 Bull 列出幾項能讓自己有效休息的事情:

▌做伸展操
▌輕度運動
▌散步(不戴耳機)
▌呼吸(box breathing、Wim Hof 法)
▌喝水

透過有效休息,Bull 的工作效率再次提升,但他發現,「分心」讓自己無法維持在心流狀態,拉低了工作效率。分心的因素,來自於手機跳出的通知、電腦的視窗、周圍的噪音等。於是工作前,Bull 關閉所有的通知、與工作無關的瀏覽器視窗,並且戴上耳機,阻絕環境的噪音。工作效率又一次提升。

最後 Bull 發現,透過拒絕多工,一次專注於一項任務,能再提高工作效率。研究顯示,只有 2.5% 的受試者能夠做到多工任務,但效率與一次只處理一項任務的效率相同,而另外 97.5% 的人,工作效率則會因為多工而下降。於是 Bull 遵從一次只做一項任務的原則,再次提升工作效率。

Bull 將改良後的 52+17 工作技術命名為「69 系統」(System 69),它包含了以下要素:

▌52 分鐘的工作時間
▌17 分鐘的有效休息時間
▌避免分心
▌一次專注於一項任務

透過以上的生產力系統,Bull 大幅提升寫程式的效率,也能在寫完 8 小時的程式後保有精神。這個工作技術不限於寫程式,任何工作皆能使用,讓我們快速完成任務,並保有清楚的腦袋,開心享受下班後的生活。

參考資料

freeCodeCamp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Pxhere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沒有相關工作經驗,要如何取得數據分析師的 offer?
5 個理由告訴你,就算放假你也必須每天寫程式
為什麼工作多到爆炸卻什麼都不想做?因為你「害怕失敗」


【Google 不夠 fashion】讓命令列秒變「搜尋引擎」,了解一下?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使用 Windows 電腦時,你是否曾經使用 WIN 鍵 + r 開啟「執行」對話框,輸入 cmd 後按下 Enter 鍵開啟黑色背景的「命令列提示字元」功能呢?使用這個功能不只可以執行檔案管理,還能操作磁碟管理等電腦後台的相關設定。

很多開發工具都是以這種命令列工具的形式發佈,學習命令列的使用方式被認為能為學習其他較複雜的程式語法奠下基礎。現在有個以這種形式發表的專案,在這個環境中就能直接進行平日在 Google 等瀏覽器的搜尋需求,工程師是不是就能運用自己熟悉的語法搜尋,不用到 Google 了?(責任編輯:賴佩萱)

本文經 AI 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 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連繫出處
作者:量子位

還在用瀏覽器打開 Google、百度來搜尋?

No,no,not fashion。

直接讓命令列秒變「搜尋引擎」,了解一下?

不僅搜尋、問答輕鬆搞定,還能做運算和翻譯。

可即時問答的命令列工具—TUXI

這就是登上今日 GitHub 熱榜的專案—— TUXI。

簡單來說,它是一個命令列工具,能夠快速執行問答。

編按:這種命令列工具有點類似 Windows 操作系統的命令提示字元(cmd.exe)功能,Windows 的命令提示字元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命令行介面,讓使用者可透過命令行執行程式和批次檔,從而進行系統管理等,而 TUXI 則是透過輸入命令行執行搜尋、運算和翻譯。

其效果也是比較驚艷。

例如在問答方面,若是提問「Linus Torvalds(Linux 之父)的生日」,TUXI 便會迅速給出精確答案:28 December 1969

若是詢問「社交網路中的演員」,TUXI 也會立即給出一串人名:

改錯字、運算、翻譯,在 TUXI 上也都能執行

我們在日常搜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拼錯單詞的情況,瀏覽器中的搜尋引擎會自動去糾正,那 TUXI 會如何應對呢?

可以說也是相當智慧了。

例如在下面的提問中,「巧克力」的英文單詞是拼錯了的,TUXI 在給予回答時,便對此進行了詢問。

而除了問答功能之外,TUXI 還可以執行計算和查詢天氣等任務。

當然,翻譯也是不在話下。

如何安裝 TUXI?

從整體來看,使用 TUXI 的過程還是非常簡單、輕便的。

而它的配置、安裝過程也是極為簡單。

首先在環境方面有 3 個需求:

  1. Pup ——處理 HTML 的命令行工具
  2. Recode ——字符集轉換工具和庫
  3. Jq ——命令行 JSON 處理器

之後,就直接將 TUXI 下載到你的路徑中,並給予其可執行權限:

$ curl -sL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Bugswriter/tuxi/main/tuxi” -o $HOME/.local/bin/tuxi
$ chmod +x $HOME/.local/bin/tuxi

若使用 Arch,那麼 TUXI 可以作為 tuxi-git 包,在 AUR 中直接安裝:

$ yay -S tuxi-git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雖然使用 TUXI 進行搜尋時,不再依賴於傳統瀏覽器的方式,但其背後所依靠的「搜尋引擎」,依舊是 Google。

換言之,就是在提出問題後,抓取 Google 的搜尋結果,並反饋簡介的答案。

那麼這樣的命令行工具,你想體驗嗎?

畢竟坊間也頗為流行這種說法:

參考連結:《GitHub

(本文經 AI 新媒體量子位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把命令行玩成“​​迷你谷歌”:可搜索、計算,還能翻譯| GitHub 熱榜 〉;首圖來源:GitHub。)

你可能會有興趣


從科技起家的服飾業!Lululemon 憑「地下科學團隊」和 Nike、愛迪達打對臺

$
0
0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Pingwest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其實,你一點也不了解 Lululemon……〉。)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運動服飾品牌過去以 Nike、Adidas 較為人所知,然而 2020 年來自加拿大的品牌 Lululemon 悄悄成為全球第三大市值的運動服飾公司。這家僅創立 20 年的品牌除了選擇與其他大老不同,從「瑜珈」項目切入之外,創辦者也以「科技公司」的理念走出自己的經營之路,它們從製造到行銷是如何導入科技概念的呢?(責任編輯:何泰霖)

Lululemon 似乎成了健身達人和偽健身達人的必要裝備,就像是 Instagram 裡各式各樣的 Ins 風裝飾和掛畫一樣。

對於矽谷人來說,每當嫌棄自己身材又沒有動力健身的時候,就去 Lululemon 買條 100 美金左右的褲子,總想著錢都花了,好歹在跑步機跑上幾回才可以回本。

和大多數華而不實的衣服不一樣,Lululemon 的褲子和運動上衣,大多數回過頭來看,錢花的還是相當實在的——從舒服和耐穿度上來說,不得不說它還是很有一套。

不過,它「有一套」的背後,很少有人知道,人們所鍾愛的這個運動品牌很從一開始就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科技公司。

現在它的科技屬性因為一場收購案變得更明顯了一些。

Lululemon 最新的科技策略:收購新創 Mirror 搶攻居家健身

去年 7 月, Lululemon 宣布將以 5 億美金的現金收購科技公司 Mirror 。 Mirror 總部位於紐約,作為一家硬體科技新創公司,它的核心產品是「魔鏡」。

圖片來源:Lululemon

它實際上是鏡面反射的。

根據 Mirror 在 YouTube 上的影片來看,用戶購買 Mirror 後,可以在顯示螢幕上隨意選擇健身課程,透過其內建的串流媒體服務在家感受和健身教練一對一的健身體驗。

圖片來源:Lululemon

不過,這些影片都是提前錄製好的。 Mirror 目前大概有 20 個種類、上千節課程供用戶選擇。

可以說,有了這款 Mirror ,你再也不需要驅車前往健身房。

這款產品在疫情期間顯得格外有市場——在國外因為疫情導致健身房被迫關閉,平日有每日健身習慣的健身愛好者們有了 Mirror ,就好像把健身房和教練一起搬回家。

但和電視上看的健身課程不一樣的是, Mirror 除了播放健身影片外,同樣也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用戶自己的動作,彷彿在健身教室內上瑜伽課一樣,一邊看老師的動作,一邊檢查自己的動作。

不健身的時候,它看起來就是一個立鏡,其時尚的外觀也可以和現在流行的現代居家風格完美融合。

圖片來源:Lululemon

不過想要享受這樣的健身待遇,價格真的很「Lululemon」。

這面鏡子價格為 1495 美金,約 41,600 新台幣。且除了鏡子之外,如果想要使用它還需要購買配套的會員才可以「上課」。會員價為每個月 39 美金,約 1,100 新台幣。

可以說,單會員費基本就和美國一般的健身房價格相當,更不要說還需要額外花費 1500 美金購買顯示螢幕本身。

到目前,這款鏡子的銷量還不錯。 Instagram 和 YouTube 上很多「小資」網紅都非常買單。

在他們的 Vlog 裡,這面高顏值、冷淡風的鏡子被放在白牆邊,旁邊放著各種網紅闊葉植栽,常常還伴有幾串 Ins 風字母燈。

圖片來源:品玩

博主們穿著一身 Lululemon ,對著 Mirror 螢幕裡的影片,或伸展做著瑜伽,或費力打著拳擊。

也許不久之後, Mirror 就能成為那些想打造健身自律人設網紅們的必備單品了。

Lululemon 對於收購後的盈利也非常有信心。 Lululemon CEO Calvin McDonald 在接受 CNBC 採訪時,表示 Mirror 年內營收可超 1 億美金,將有望在 2021 年實現正盈利。

由科學家、工程師組成 Lululemon 的「地下科學團隊」

圖片來源:gearpatrol

收購一家硬體新創公司並不是 Lululemon 的科技起點,實際上, Lululemon 本身的定位就是一家針對年輕精英階層用戶的科技公司。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Lululemon 背後還有一個非常神秘的實驗室和科學家團隊。

實驗室被命名為 Whitespace ,被「隱匿」在 Lululemon 位於加拿大溫哥華總部的地下室中。

進入這個 2013 年成立的開放式實驗室,會有種錯覺覺得自己進入了一家硬體公司。在實驗室中,你可以看到 3D 列印機、雷射切割機、熔斷機、跑步機、固定式自行車、熱感應攝影機等等硬體。

同時,你還可以見到 40 多位  Lululemon  的「地下工作」科學家、工程師、設計師以及其他技術人員。

這個團隊分為創新管理、前沿科技和科學研究三個部門。人們熱愛的眾多 Lululemon 重磅系列都是從這個實驗室研究出來的。

根據 Fast Company 的報導,在這個實驗室中有一個感官沉浸式實驗區。在這裡,技術人員們給受測者接上大腦活動檢測的儀器。同時,神經科學家則負責改變房間的溫度、濕度和聲音。

圖片來源:品玩

在實驗室的另一邊,一位電腦科學家正在電腦上讀取受測者的追蹤 3D 圖像,細緻觀察受測者的動作和它身上測試衣料之間的互動關係。

實驗室負責人、 Lululemon 的高級副總裁 Tom Waller 接受採訪時曾表示:「Lululemon 打造這個實驗室,就是希望了解用戶如何活動以及他們活動時候的感受。」

這個實驗室從建立到現在不斷研發和更新——透過大量的數據監控更加了解用戶運動的習慣,同時研究什麼樣的布料更適合什麼樣的用戶。除了客觀的高矮胖瘦之外, Lululemon 透過調查發現用戶的主觀喜好也同樣重要:有些人喜歡運動的時候,褲子寬鬆舒服;而另一些人則喜歡褲子服貼,希望它提供身體足夠的支撐度。

實驗室出產「專業運動員服飾」的秘密

實際上, Lululemon 這個「地下實驗室」的成果不單單支持 Lululemon 零售行業的前進,同時也為很多專業運動員而服務。

例如 Lululemon 就曾為加拿大女子沙灘排球隊設計過里約奧運會的比賽隊服。這些專業運動員的球衣實際上要求極高——吸汗,同時也要速乾。而上身胸衣和短褲既不能過於緊繃也不能太鬆,以致於漏沙。

圖片來源:品玩

根據體育媒體 Sports Illustrated 報導,為了能讓比賽服裝從根本上「服務」隊員拿到更好的成績,設計師們提前一年開始和運動員們見面,以及為她們監測身體數據。 Lululemon 甚至為這些年輕隊員搭建了模擬室,模擬奧運會所在地巴西里約的光照、氣溫和濕度等環境。

此外, Lululemon 監控運動員打球時候的各種身體運動和反應,從而幫他們研發出了吸汗能力、彈性能力、貼合能力都更高的比賽隊服。而布料則選用了可抵禦紫外線、含有抗氯和吸汗纖維的 Auelu 。

同時,之所以泳衣背後選擇縱向編織,是實驗室的科學家們認為這樣的設計將可以防止運動上衣在被汗浸濕後開始擴張。

對比其他品牌, Lululemon 更加堅信每個人的運動方式都不相同,就像是手印一樣,因此他們不應該選擇同一種材質和服飾。

將「實驗室」搬到實體零售門市創造話題

圖片來源:Stylus

Lululemon 不僅將實驗室的結果應用在大規模的生產上,也將這種研發、訂製搬到了線下。

誕生之初,它將零售店面和瑜伽體驗館結合的策略讓它顯得尤其特別。到現在,它更開創了店內開設免費瑜伽課、建立瑜伽社群積累第一批用戶的思維,將各種更新穎的體驗融合到線下零售領域。可以說,它的行銷理念總是「不走尋常路」。

例如,它將自己這種實驗室概念搬到了線下。目前, Lululemon 已經在紐約和溫哥華分別開設了實驗概念店—— Lululemon Lab 。

在 Lululemon Lab 的商店裡,前半面看起來就是個普通的店面。不過,走到後面,就會發現這裡別有洞天。 Lululemon 將自己實驗室的一部分器材搬到了這裡,同時向顧客展示布料和服裝的製作研發過程。而這裡銷售的產品也和普通店面不同——他們在這裡販賣的衣服,其材料大多利用了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設計也都非常前沿,且這些產品大多是實驗性限量生產的。

當然,一些在這裡大受歡迎的產品也有可能被大量生產和上市。

目前,雖然實驗室體驗店只有兩家,但全美 45 家 Lululemon 門市都可以購買到 Lab 品牌的部分服飾。

總之, Lululemon 無論技術、行銷的研發上,比起大部分服裝企業來說,都更像是一個科技公司。

不過,等收購案落幕後,健身鏡有望成為它旗下最貴硬體產品。它能否被市場接受,還要看各位鐵粉們願不願意花 1500 美金買單了。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Pingwest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其實,你一點也不了解 Lululemon……〉。首圖來源:Lululemon)

你可能有興趣

韓國教授研發「深度學習」電子皮膚!只要裝在手腕上,就能推測手指的運動狀態
【特斯拉如何翻轉汽車產業?】改變傳統經銷模式,把汽車當 3C 商品販售
新創 Unbound Merino 推出可以連穿 100 天不洗的衣服,他們看到了什麼商機?


【朝九晚五已死!】上班模式「徹底改變」,矽谷工程師未來將面臨更多競爭者

$
0
0
不只是居家辦公、遠端辦公,矽谷工程師正在向「朝九晚五」say goodbye
不只是居家辦公、遠端辦公,矽谷工程師正在向「朝九晚五」say goodbye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永久居家办公之外,硅谷公司官宣 955 都不需要了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朝九晚五」幾乎是全球上班族的普遍工作型態,但在矽谷,這卻可能正在成為過去式。除了遠端辦公、居家辦公將成為疫後新常態,還有什麼劇烈的工作型態改變正在矽谷發生?(責任編輯:藍立晴)

雖然過去很多年,矽谷的大多數公司都不執著於上班打卡,但大多數員工還是每天去公司上班。而疫情期間,雖然很多科技公司也都宣布了自己的可永久辦公計劃,但看著卻很模糊,具體怎麼執行,猜來猜去卻也沒個所以然。

但隨著居家辦公已經長達一年之久,越來越多公司頒布了具體的居家辦公計劃。其中一些,改革頗為大膽。

可以說,一場疫情,不可倒退的,已經徹底改變了矽谷人民「上班」的方式。在一些公司的計劃中,不但不用去公司,甚至不需要嚴格恪守朝九晚五了。

朝九晚五的模式已經徹底死了!Salesforce 開第一槍改變員工上班模式

在家辦公一年後,矽谷的人們有了各式各樣的評價:有人高興再也不用通勤堵車,有人絕望工作帶孩子沒法兩不誤。

有人期待這種方式能夠永久執行,有些人翹首期盼這種日子能夠趕緊結束。

更多的人都在仔細觀望,尤其是在美國疫情彷彿看到一些希望後。2 月 15 日,美國新冠確診新增 5 萬人,相較 3 個星期前,確診數字下降大約 64%。同時,矽谷所在的加州地區已經有 620 多萬人接種了新冠疫苗,佔總人口數的 1/5。

種種跡象表明,導致人們在家辦公的新冠疫情正在好轉。

如果疫苗接種順利,也許在今年夏天或者秋天,各大矽谷科技公司將作出最終決定——是否繼續支持員工在家辦公、遠程辦公,以及具體的支持的措施是什麼。

「朝九晚五的模式已經徹底死了」。Salesforce 本週在一封發送給全公司員工的郵件中表示將重大改革未來上班模式。

員工的體驗也絕對不只是乒乓球檯和零食了。一個沉浸的辦公環境將不再局限於辦公大樓裡的桌子了。Salesforce 首席人力官 Brent Hyder 表示。

同一天,公司宣布了未來具體的上班方案。在做這份方案之前,Salesforce 詢問了自己的員工,是否願意回來上班,並且得到了這樣的調查結果:近半數員工表示希望每個月只去幾次辦公室。80% 的員工表示他們希望仍然和公司保持線下連接。

於是,Salesforce 頒布了新的辦公政策,支持員工和公司保持這種「若即若離」的關係。

員工在疫情結束後,員工可以隨意從下列三種方式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辦公。

員工與公司「若即若離」的 3 種新辦公模式

第一種:靈活辦公。在 Salesforce 的聲明中,他們鼓勵並認為絕大多數員工會選擇這種工作模式——每周自願到公司 1-3 次,方便大家見面、開會、和客戶溝通以及演講。簡單來說,有需要才去公司碰頭。

第二種:徹底遠程辦公。員工可以選擇離開公司所在的城市和地區,徹底遠程辦公。同時,本地員工也可以選擇徹底在家辦公。

第三種:辦公室上班。Salesforce 相信這在未來將是最少人選擇的模式。同時,他們認為,即使有員工選擇這種模式,也不必要每週 5 天都去辦公室報到,可以自由選擇 4、5 天來上班。公司認為,這種絕對大多數是由某些員工特定的需要出現在辦公室的職位本身決定的。

就算疫情結束,辦公模式也不會改回來

整體來說,疫情結束,Salesforce 仍將大力推行未來這種全新的辦公模式。

除了在家辦公,Salesforce 還提出了更大的辦公改革——他們不認為朝九晚五還有必要。相對於國內(TO 編按:此指中國)工程師的 996,這種連 955 都要拋棄的確有點矽式凡爾賽了。

他們表示未來員工可以徹底打破朝九晚五一周五天這樣固定的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需求來安排上班時間,當然也同時需要考慮到團隊配合問題。他們認為這種靈活性和高效是不相悖的。

在這個永遠互聯的的世界,如果仍然需要員工每天按時 8 小時工作已經不合理了。 工作時間、忙或不忙應該取決於手頭的項目,或者更簡單的,取決於員工如何平衡個人生活和工作。

Brent 特意強調,Salesforce 認為每天和上司匯報去接孩子放學其實就很沒用必要。美國大部分小學下午 3 點左右放學,之後可以選擇課後活動或者接回家。

在 Brent 看來,員工完全可以自己安排接孩子,並調整工作時間來完成工作內容。

一場全面展開的矽谷式改革

「公司在矽谷的辦公大樓已經賣了兩棟,僅剩下一棟了。」一位在沃爾瑪工作的矽谷工程師告訴矽星人(TO 編按:本文作者)。

其所在的 Walmart Lab 將在疫情結束後,讓員工可以選擇永久在家辦公。如果有會議需求,或者個人想去公司,可以利用最後剩下的那棟樓來辦公。

除了沃爾瑪,灣區另一家科技公司員工對矽星人表示公司在未來將繼續推行在家辦公模式。剛入職的工程師要求疫情結束後去辦公室辦公,Senior 及以上級別且入職一年以上可自由選擇在家辦公。

同時,谷歌在去年底也宣布了自己最新的關於疫情後的辦公變革。

Google、Facebook 員工的上班模式都在變

谷歌 CEO Sundar Pichai 發給員工的郵件中表示谷歌的居家辦公令將延續到 2021 年 9 月。之後如果疫情結束,員工可以回到公司上班。公司將安排員工選擇混合辦公模式——每週三天在公司上班,其餘時間自願在家辦公。

同時,為方便員工上班,谷歌正在考慮增設更多小型的辦公地點,減少通勤給大家帶來的問題。

Facebook 宣布將在 2021 年 6 月前在家辦公,之後如果疫情結束,公司將繼續考慮遠程辦公。但是對於離開矽谷去到其他生活成本更低地區的員工,公司會考慮降低薪水。

祖克伯曾公開表示在未來 10 年,將有超過一半的 Facebook 員工完全遠程辦公。

過去一年,Facebook 曾經兩次額外為員工發放補助,每次 1000 美金,作為他們在家辦公的補償金。實際上,疫情後,不少科技公司都有類似對員工的餐飲、辦公用具、運動器材補助和額外的假期安排。

同時,Facebook 仍在擬定新計劃,對有孩子的員工還提供 10 週帶薪假期。

蘋果 CEO 蒂姆庫克也表示:「公司不可能再回到疫情前那樣辦公了。」

雖然目前 10% 的蘋果員工已經回到新辦公樓工作,但整個公司未來也會考慮保留部分遠程上班的流程。

微軟表示未來將實行混合辦公模式,即員工只需要每週一半時間去公司上班。不過員工可以向上司申請徹底遠程辦公。一旦選擇徹底在家辦公,他們將放棄在微軟辦公樓裡的工位。不過這種遠程辦公福利並不適用微軟的硬體團隊。

不過,把遠程辦公理念實踐地最徹底還要數 Twitter,甚至有消息指出在疫情前,這家公司就已經在小範圍嘗試遠程辦公。

Twitter 將在疫情後實施遠程辦公理念,並且按照員工所在的城市生活水平支付薪水。此外,Twitter 已經將其在舊金山的 1 萬平米辦公樓出租。

Stripe 將在未來永久遠程辦公。但對於離開矽谷、西雅圖、紐約等大城市的員工,他們會最多砍掉 10% 的收入,並進行一次性大約兩萬美金的補償。

已經正式宣布居家辦公改革的矽谷科技公司可以說已經數不勝數。不容置疑的是,一場疫情將徹徹底底改變矽谷人眼裡「上班」這件事:不必去公司,不必朝九晚五,不必捆綁自己生活在公司所在的城市。

未來,「不住矽谷」的人才也將成為競爭者

雖然大多數在矽谷工作的人都支持在家辦公,但一些人也提出了不少反對的聲音和各種各樣的擔憂。

當科技公司們紛紛允許員工遠程辦公,其中一些公司也宣布了更為大膽的遠程招聘計劃。例如 Salesforce 就表示他們未來將在矽谷以外的城市進行招聘,希望為更多的人帶來平等的工作機會。

同樣,一位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工程師也收到了 Facebook 發來的橄欖枝。在一封郵件中,Facebook 的 HR 表示 Facebook 正在多個地區嘗試遠程辦公,一旦這些地區包括加拿大,希望這位工程師可以考慮遠程加入。

除了這位工程師,不少矽谷之外其他地區的工程師也收到了矽谷科技公司招聘團隊發出的遠程工作邀約。

這讓不少矽谷高新工程師們高興又擔憂。他們開始擔憂,一旦科技公司大規模考慮招聘矽谷之外的人才,那人才競爭勢必會加大。

除了對招聘市場的改變,永久遠程辦公很可能會改變矽谷的房產市場。一位房產經紀告訴矽星人,一些買房市場中的工程師家庭的確開始把遠程辦公這件事考慮進來,而這可能導致未來交通房價值出現波動。

對於居家辦公這件事,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永久居家办公之外,硅谷公司官宣 955 都不需要了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Viewing all 58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